台湾当初为何举办茶叶比赛?
开云娱乐官网下载 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一头大象-开云足球app下载官网最新版

台湾当初为何举办茶叶比赛?

上一篇文章《台湾为何那么喜欢举办茶叶比赛?》发布后,有位台湾茶农回复说,没把为啥要举办茶叶比赛的原因讲出来。嗯,有道理,为啥一开始要举办,和后续喜欢经常频繁地举办,是两码事

本文简单地聊聊,台湾当初为何举办茶叶比赛

在台湾出现茶叶比赛,起源于日据时代,由日本人主导的。在电视剧《茶金》里,描述过日本主导的比赛和奖状等细节。在《茶金》结尾,也没出现与日本无关的台湾茶比赛,英国那个茶叶博览会的事情不算。

《茶金》家族破产的时候,台湾的茶叶出口已经进入衰退期。台湾从清政府、日据到老蒋时代,一直是外销为主。这很好理解,当台湾是农业为主的社会形态时,哪来的民间购买力大量买茶消费

随着台湾的茶叶出口进入衰退,部分茶商、专家、相关部门在考虑加大内销的想法。

正儿八经的第一次比赛在1971年,由中央农发会、台湾省政府农林厅、茶业改良场、和台北县政府联合主办。这场比赛的由头是推广针对包种茶的半机械化制作的技术。

“包种”这个词曾经很多年来指台湾乌龙里头轻发酵的乌龙茶,而“乌龙”指重发酵的乌龙茶。日据时代和《茶金》时期,类似“北乔峰 南慕容”,台湾茶有“北包种 南乌龙”或“北文山 南冻顶”的说法。对包种的文化内涵有兴趣的茶友可以搜索我公号曾写过的文山包种专题文和《茶金》解读文的相关内容

这次比赛的地点在台北市石碇乡永安村的制茶示范工厂,厂内布置好半自动制茶机械设备。嗯,第一次比赛时就不再是纯手工制作,而是要用到半自动制茶机械设备。

这次比赛是全省性质,即全岛性质。召集了全省的代表共40人,第一天大家集体观摩,第二天比赛。

从思路上,比赛上动用半自动制茶机械并非落后,反而是制茶比赛的主要目的之一,辅导和引导茶农们要学会使用机械制茶,而不是传统的全手工。通过台湾全省性质的制茶比赛,来带动广大茶农的制茶技术水平。

这种比赛的茶叶原料(即茶青)是由主办方统一提供的,各参赛选手在同一个环境条件下制造茶叶,再由专家评审判别优劣高下。也就是说,参赛选手比的是现场技术,而不是比赛大家各自做好带来的成品茶。

冻顶乌龙的制茶比赛,大家的茶青是一样的

在当代,台湾和大陆的茶叶比赛,仍分为两大类:制茶比赛,成品茶比赛。两者的评比标准和含金量迥异。

对广大茶友、消费者而言,更看重成品茶比赛,因为得奖的茶可以配套营销组合拳,买到真真假假的得奖茶,既可以享受生活,又容易对外嘚瑟。

东美特等奖

而制茶大赛,比出来的是一个个人的排名,我们要这个人干嘛,又不能买卖譬如龙井,每年都有制茶大赛的,但几乎没啥消费者知道,知道了也很少会去关心。

成品茶比赛在台湾有专门的称呼,叫优良茶比赛。首次优良茶比赛在1975年,在台北县新店农会举办,针对包种茶的首届优良茶比赛。那次比赛官宣了目的,有二。一个是,在比赛中允许观摩,辅导和鼓励大家生产高等级的包种茶,以适应内销和外销的需要。另一个是借机研究改善茶叶的运销方式,建立公平交易制度,确保产销双方的利益。

在台湾当代,大家当然也是更关心优良茶比赛。譬如和天心岩茶村岩茶比赛的权威性和档次有的一拼的新竹县东方美人比赛,我写本文的此刻正在比赛进行中。

中华民国111年即今年的新竹县东美夏茶比赛

东方美人的比赛等级里有优良奖这个级别,大家别跟优良茶比赛的概念混淆。

在台湾,优良茶首次比赛比制茶比赛晚四年的原因在于,需要等待经济环境的机会。在1975年首次优良茶比赛的时候,台湾茶的外销已经很糟糕了,而岛内经济渐入起色,这个时候通过优良茶比赛来引领内销的头部茶,是很好的策略。

从日据时代就有的台湾老茶行,主要就是经营外销,而非零售。外销一旦受阻,茶行的生意就一落千丈。老茶行主导了初制与精制相分离的模式,也是台湾传统的产茶模式。

在外销生意还可以维持的岁月,老茶行自己搞精制,以拼配和焙火为主,能够灵活精制出适合具体客户对象的茶叶口味,而且能和老外打交道。而对于茶农来说,哪来的卖给老外的销售技能,所以完成茶叶的初制就好了。

随着外销不行了,强行搞内销,对老茶行的冲击是最大的。《茶金》家族是还没等到冲击波的高峰之前就暴雷破产倒闭了。而茶农把茶叶卖给城里人,即中国人卖给中国消费者,要相对简单。

即便看似简单,茶农也需要努力一把。一方面要学会茶叶精制的技术,另一方面要积累销售经验。所以茶叶比赛是能给予相关的辅导和刺激的。

同时,对于岛内的城市消费者而言,看到茶叶比赛,总归会有所兴奋,会乐意买单。所以,茶叶比赛起到了双向奔赴的良好作用。

大陆有个别比赛是糅合了制茶比赛和成品茶比赛,譬如这个比赛的结果是比出大师排名,但又允许大师们带自己的茶青过来参赛

当代,每年台湾的几百个茶叶比赛里,制茶比赛占小部分。一般来说,由主办方召集制茶选手,在选定的制茶工厂内,由主办方提供制茶青,通常为10-15公斤茶青。各选手在同一环境条件下,制造茶叶,再由评审判别优劣。选手在30-40人,有的制茶比赛的参赛人员多达两百人。

台湾的首次制茶比赛是全省即全岛性质的,从1985年开始变得更频繁,每年春、冬各比一次。随着市场化,和台湾政体的变化,于2003年停办。再往后就是县级别的了,全省搞不动了。

而优良茶比赛,则保持火热,并深深地影响了大陆。由主办方通知其辖区内的茶农,在某一阶段采茶期内(主要是春茶和冬茶)茶农将自己制作的茶,每件提供若干公斤,到比赛会场,由茶叶评审专家审别优劣。与制茶比赛不同的是,优良茶评比茶农可以不到场,比赛现场是非常安静的。

总的来说,台湾的比赛茶是与自产自销一起应运而生的茶。八十年代以来,台湾经济腾飞,伴随泡沫兴起,市场一窝蜂追求高价的商品与名牌,茶界也借机推高比赛茶的售价,并配套有商业挂帅的茶艺争奇斗艳。总的来说,也不是坏事,多元开放的茶文化蛮好的。

随着泡沫戳破,大多数比赛茶的售价回归理性。只有少数比赛茶的价格一直居高不下,譬如东方美人的得奖茶中等级高的,以及进入拍卖套路的个别得奖茶。

《茶金》女主在上个月作为嘉宾的茶会,参加的费用就很贵。

后续我还会再写一篇关于台湾茶叶比赛的内幕文章

来源:奕哥说茶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