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存在问题与对策
开云娱乐官网下载 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一头大象-开云足球app下载官网最新版

茶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存在问题与对策

茶叶是典型的生态产品。在实际运行中,茶产业具有完整的产业链,其发展融合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多种路径和模式,是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典型产业。

近几年,各地茶产区结合当地要素禀赋,积极探索茶叶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涌现出一批典型的实践案例,逐渐推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价值转化,助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本文从全产业链视角剖析典型县域实践,总结当前茶叶产品价值实现存在的难点及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各地茶产业发展实践提供参考。

茶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实践案例

在茶产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实践中,涌现了一批典型县域个性化探索。

1.广西梧州

梧州六堡茶是中国“三大黑茶”之一,因原产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而得名,具有“红、浓、陈、醇”及独特槟榔香的特点,远销粤港澳及东南亚地区,成为著名的“侨销茶”,经过1500多年的发展孕育形成了深厚灿烂的“茶船古道”文化。

近年来,梧州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大做强六堡茶产业的嘱托,以及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打造千亿元茶产业的决策部署,将“六堡茶特色茶产业发展”纳入梧州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重点任务。梧州市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和“企业+集体经济+大户”等模式,积极引导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林场等产权主体,通过转包、转让、出租、入股等多种形式开展土地经营权流转,推动六堡茶园的规模种植和经营,夯实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产权基础。同时,梧州市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合理安排和预留用地指标,为六堡茶种植、茶旅融合等产业发展提供用地保障,充分发挥了自然资源管理政策对价值实现的促进作用。

2.浙江景宁

惠明茶是景宁的农业主导产业,也是“景宁600”区域公共品牌的拳头产品,素有“一杯鲜、二杯浓、三杯甘又醇、四杯五杯茶韵犹存”的特点。2022年,全县茶叶种植面积7.46万亩,采摘面积6.1万亩,生态茶园1.05万亩,总产量3324.2吨,同比增长5%,产值5.32亿,同比增长5%。全县有茶叶生产主体121家,获得市级茶叶加工龙头企业7家,惠及茶产业4万多从业群众,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致富茶、幸福茶。

近年来,景宁围绕“提质、扩量、育企、促销”的“四轮”驱动发展战略,突出“品质惠明”定位,构建“生态有机茶园为基础、茶叶加工为重点、多元化销售为核心、茶文旅发展为延伸”的多业态融合发展现代茶产业体系,惠明茶产业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品牌价值、文化价值日益显现。同时,景宁县正加快建成惠明禅茶文化产业园、惠明茶产业园等重大茶文旅 IP,推动茶文化、畲文化、禅文化多元共荣,引领惠明茶产业走出一条“以茶促旅、以旅带茶、茶旅共融”的乡村振兴之路。

3.江西浮梁

浮梁县2022年茶园总面积达13480hm²,茶叶生产总产量达13000吨,一产产值9亿元,综合产值20亿元,区域公共品牌价值达33.07亿元,先后被授予“中国茶业百强县”“茶业品牌建设示范县”“千年茶乡”等荣誉称号。浮梁县坚持把茶产业作为带动群众增收、促进共同富裕的主导产业。一是将茶叶基地建设与现代农业园区规划有机结合,大力发展现代茶业,连片建设标准化茶园,不断优化茶园管理,促进基地提质增效。二是持续加大对全县产茶乡镇的科技支撑力度,做好茶叶产前、产中、产后的科技服务,提高茶农种茶科技含量提升种植效益助农增产增收。三是形成“直营店+专柜代理+直播带货+互联网营销”的销售模式,与抖音、快手、星神、欧莎等知名电商直播运营团队开展合作,进一步拓宽销售市场。四是以瓷茶旅融合为核心,依托项目和社会资本,重点推进高岭中国村茶园、储田科技园、广明标准园、严台古树茶园改造提升,打造茶旅结合样本,促进茶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4.福建武夷山

福建武夷山为世界乌龙茶和红茶的发源地、岩茶的故乡,全市2022年茶园种植面积9866.67 hm²,茶产业一产产值26.18亿元,区域公用品牌(或农产品地理标志)主要有武夷山大红袍、正山小种和武夷岩茶等。全市注册茶企4500余家,规模以上茶企共43家。

一直以来,茶产业都是支撑武夷山绿色发展的“核心主轴”,武夷山在茶产业的建设与推动上投入不断,持续为茶产业注入蓬勃生机。2023年,南平市年度市重点项目中武夷山茶相关的在建重点项目7项,预备重点项目3项;2022年,南平市年度市重点项目中武夷山茶相关的在建重点项目7项,预备重点项目4项,建设项目数量均居于南平全市前列。武夷山市通过鼓励村民参与特许经营、资源保护和旅游服务等,实现茶生态资源及文化要素参与全产业链价值分配。一是推动中国武夷茶博物馆项目建设,建设大众茶馆,编写茶志和茶文化相关书籍,同时,以茶文化为牵引,提升茶产业价值。二是启动万亩“三茶”专业园建设,引导规范茶叶专业合作社发展,提升茶叶品质、品位、品牌,同时创新开发茶食品、茶饮料、茶器具、茶宴等衍生产品,拓展茶产业价值链。三是发展茶科技,开展智慧茶园和绿色生态茶园建设。依托国家公园建设,推行“茶—林—草”混交模式。四是发展茶文化,将朱子文化、茶文化、闽越文化、柳永文化、红色文化等丰富的文化资源“串珠成链”,促进茶文旅融合发展。

茶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存在的困难

1、数字技术等科技赋能潜力尚未充分发挥

科技成果在茶产业上的转化较少,技术推广应用接地不够,没有形成系统的支撑能力,这是制约当地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一是茶园信息精准测度技术缺乏。卫星遥感等技术应用尚处于探索阶段,离实际投入使用还比较远。茶树生长状况监测、茶树固碳能力测度等关键技术尚缺失,增加了茶园资源盘点难度。二是各部门之间条块分割,限制了茶叶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拓展,阻碍了数字赋能茶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进程。三是部分地区基础建设滞后、茶科技应用不足,导致相关技术在生态保护和修复、生产流程监测、生态产品推广等方面支撑作用较弱。

2. 绿色生态茶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尚未畅通

从全产业链看,茶叶相关生态产品主要包括了生态调节服务、有形茶叶产品、旅游观光服务等,其中,不同生态区域、经济区位的茶园在生态调节和观光价值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所需价值评估模型复杂多元,茶园生态价值评估难度大。多元情境使现有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和评估方法的适用性降低,形成评估推进难、茶农满意度不高、生态价值转化渠道不畅等问题。同时,茶叶生态产品信用制度的缺失造成了相关产品市场供应不足、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这不利于绿色健康茶产品市场的拓展。

3.绿色品牌创建的积极性不高

我国茶叶市场主体创建品牌动力不足,特别是创建生态化创新品牌方面的意愿不强。在国际市场营销时常遇到“绿色壁垒”的政策阻碍,难以利用农产品“绿箱”政策。

4.专业化经营水平不高,创新意愿不强

除我国茶叶市场存在主体规模小的问题外,还存在市场主体专业化经营水平低的问题。大部分农户和专业合作社存在兼业化经营的现象,甚至相当部分茶叶加工企业是食品厂,茶叶加工业务只是其中一个业务板块。茶叶营销主体同样存在兼业化经营的问题,从生产、加工和销售环节的兼业化经营问题使得各个主体的创新意愿不强,创新能力不足,这些都不利于构建茶叶绿色经营体系。

促进茶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对策建议

1. 整合茶产业特色资源统筹发展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茶产业,有条件的地方可将茶产业发展纳入“一把手”工程。编制茶产业发展规划,制定3年行动方案,整合部门资源和资金政策,培育壮大茶产业龙头企业,通过创造就业、原料采购等方式强化带农富农效应。扶持家庭茶场、共享茶庄、非遗茶民宿等业态发展,逐步引导茶农参与产业链分工。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整合涉茶历史文化资源,挖掘区域优势特色,凝练区域公用品牌个性,扩大宣传,提高品牌与标志性茶产品的市场渗透力。建立完善茶叶公用品牌管理制度,实行严格的准入机制,规范经营主体公用品牌使用行为。

2.“互联网+”行动助推经营方式的更新

“互联网+”的概念相信大家早已不陌生,它甚至能对产业起到颠覆性的变革作用,从而延伸出了很多新的商业模式、销售模式等。比如某新式茶饮的玩法之所以能够成功被当作典例,很大程度上在于深谙互联网的优势,并充分发挥其作用。运用互联网、大数据来研究消费者的需求和变化,以精良的服务实现与客户的密切互动,不断改进产品质量、推动产品创新、精准定位目标客户,来调整产品方向、创新内容、发展规模与经营方式等。

3. 创建绿色品牌

一是鼓励茶叶主产县区按照“提倡绿色消费、培育绿色市场、开辟绿色通道”为主要内容的三绿工程要求,进行茶叶生产、加工、运输和消费全方位、链式化的绿色管理,对获得“三绿工程示范县”荣誉的县区给予一定财政资金奖励。二是鼓励茶园和加工企业按照国际通行的有机标准进行有机认证。三是鼓励企业以绿色生态为主要内涵进行商标注册和品牌创建,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4. 拓展绿色生态茶产品消费市场

强化生产者的主体责任,加强茶树种植中的化肥、农药使用管理,不断提升茶及茶产品的绿色环保价值。组织茶业专家,对发展茶产业做好主体培育、服务指导、跟踪评估、宣传推介等工作。在消费端要用科普等公共宣传手段,广泛宣传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理念。丰富“低碳”“零碳”产品,促进绿色健康消费。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发展茶文旅融合项目,打造茶主题休闲精品。加强茶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力度,围绕时尚、健康、有趣等新需求,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提高茶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效能。(来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论与实践研究 )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