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方古道蹄印旧 深山茶叶香气新
开云娱乐官网下载 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夷方古道蹄印旧 深山茶叶香气新

随着昌宁“千年茶乡”茶文化的日渐兴起,昌宁最南的更戛乡也在茶叶版图上开始“闪亮”,一个个昔日名不见经传的小山头,成为了许多茶人口中的“热词”。

随着这些“热词”走进更戛,才发现更戛的确有很多茶。与昌宁其他茶区的茶一样,茶地的种植年代跨度大,种植方式包括各个年代的各种典型种植方式。

“我们更戛很多地方适合种茶,也世世代代在种茶。”如更戛乡农业服务中心科技人员杨德勇所说,更戛大山属滇西纵谷横断山系余脉,地质结构有石灰岩、红砂岩等,境内海拔介于630米至2400米之间,地势海拔高差大,干湿季节分明,降雨充沛,干湿季节分明,中高海拔区域普遍宜茶。

“更戛茶叶虽然不太出名,近几年才随着几个小山头逐步被外界人认知,但一直是老百姓的一项重要收入来源。”杨德勇介绍,更戛乡的11个村中,有8个村102个村民小组涉茶种茶,茶地总面积16275亩,调查发现有古茶树3000多株。

更戛茶,得益于一条古道。在交通主要靠走、运输主要靠马帮的年代,更戛是走夷方古道的重要过往点之一,许多从大理、永平、昌宁等地出发的马帮,都要经更戛出永德、下镇康,到达缅甸地界,常年往返。茶叶和茶籽是这些马帮运输的一种物品,行进或歇脚的过程中,有意无意间带动了更戛人识茶种茶。

更戛的茶,也得益于一些当年的富人、大户,如当年的湾甸土司,当年的蒋家等等。近年火起来的“黄草林”,是米河村一片不足百亩的百年老茶地,当地人称之为“蒋家茶”,也叫“官家茶”,据了解就是当年蒋家山主种下的茶。

黄草林的茶地坐落在米河村的黄草林村民小组后的一个小山包,沿山头向山脚放射状成行,细看时环山也基本成行。据当地人介绍,这是种植时依山形用绳索拉起栽成直线,横竖均成行。茶树大多是五六米高的小乔木形,少数茶树高达十几米、基部径围达二三十厘米。茶树品种是当地人称老品种的云南大叶种,基本处于自然生长状态。

据当地老人介绍,蒋家自古喜欢饮茶,这片茶地就是他们专门派马帮到双江勐库驮回茶种后栽植的,部分连片栽植,部分分给长工或佃户零星种植,如今红木寨、箐口、米汤河等村寨的古茶树,基本就是当年蒋家分给的茶种种植的。

和黄草林一样,近年逐渐开始出名的黑蚂塘、大丫口、羊脂山、芒中山等茶山,都有着许多传说。主要加工销售各个山头茶叶的茶企负责人段兰介绍,更戛集镇通往苗寨路边的羊脂山,当地人说那里的石头很特殊,有甜味,过去缺糖年代,一些当地人会用石头泡水获得糖分。因此那里的茶甜度也更好。

行走在更戛的大山里,到处都能看到茶,看到从二十世纪初零星种植开始之后不同年代、不同品种、不同方式种植的茶,仿佛在看茶叶发展简史和茶品种概览。

木瓜树大山头茶园,是种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到八十年代初期的集体茶园,种植方式是典型的环山带状、水平开梯密植,后来家庭承包经营时分到几户人家,一部分管理相对规范,一部分已经长成了密集的“茶林”。

  

茶园里零星分布十几株很特别的茶,芽叶的颜色从淡紫红到深紫红,在一片绿色里格外显眼。当地人介绍,这些茶也是当年大队调入茶籽集体种植的,这些紫红色芽叶的茶,应该是当时茶籽里杂出来的品种。

近年来,更戛针对茶园管理粗放,加工水平落后,茶叶价格一直较低等实际,立足本地自然资源优势,打好用活“生态更戛”品牌战略,提高服务质量,引进制茶企业落户,带动改进茶叶加工工艺,提升茶叶品质,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了茶叶产业发展,带动了当地茶农增收。

虽然走夷方的古道已不再热闹,古道上的马蹄印已渐浅渐旧,但随着几个山头出名,茶品牌效应不断提升,带动更戛茶焕发出新的活力,昔日古道边的茶叶,正吸引着更多的人到更戛,重走古道,寻觅茶香。

来源:昌宁发布 吴再忠 穆尚勇,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