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茶饮包装的绿色“门道”
开云娱乐官网下载 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新茶饮包装的绿色“门道”

近年来,新茶饮行业蓬勃发展,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更大的消费量带来了更多的塑料垃圾,数据显示,过去一年,我国消费者共消费了超过213.1亿杯现制茶饮,由此产生了44.12万吨废弃物。“新茶饮行业包装‘增重’趋势明显,且仍以一次性塑料包装为主,尚未建立重复使用的商业模式。”环保组织太平洋环境资源中心日前发布的《解锁奶茶新绿意——中国新茶饮行业减塑路径研究》报告指出,新茶饮行业应从源头减量、重复使用、有效回收以及材料替代4个方面着手,实现零塑愿景。包装“增重”趋势明显

新茶饮的包装主要分为四部分:茶饮杯、吸管、外带包装和其他。除了少量纯纸质材料,如吸管包装、杯托,其余都是塑料制品。

新茶饮行业销售额排名前十的品牌的包装数据显示,线下购买场景中,单杯茶饮的包装总重量介于16.61克到38.25克之间,平均28.18克,其中杯体和杯盖占比最大;在线上外卖场景中,单杯茶饮的包装总重量介于31.99克到80.66克之间,平均53.06克,其中杯体和外包装占比最大。线上外卖的包装重量较线下购买场景显著增加,主要原因是保温外卖袋的广泛使用,单个保温袋的重量超过20克。此外,额外的餐具(如塑料勺)和固定用杯托也是包装增重的重要因素。

重复包装、非必要包装、新品及联名活动包装也导致了新茶饮包装的“增重”趋势愈演愈烈。多家品牌的产品存在重复包装的现象,如同时使用封口膜与杯盖、为单杯饮料提供多支吸管等。除茶饮杯为必需,一些品牌还提供如饮口塞、杯托、勺叉及其外包装、小料分装盒等非必要包装。报告显示,对江苏南京、湖南长沙、安徽合肥的新茶饮门店进行调研发现,单杯包装最多达12件,非必要包装占包装总重量的30%以上。新品和联名活动会带来产品包装的全线更换,增加企业成本的同时,也增加了包装的塑料废弃物量。数据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全国13个主流新茶饮品牌的联名营销事件总次数达到了177次,部分联名活动通过联名周边产品方式开展,存在过度包装情况,如额外的塑料装饰品、保温杯套等。

据了解,茶饮刚刚兴起时,其包装还是“塑料杯+封口膜”。随着越来越多新茶饮品牌加入市场竞争,为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提升品质感,茶饮杯加厚、增重趋势也非常明显。“2023年,新茶饮行业全年产生的废弃物达44.12万吨,其中超过97%为塑料(包括石油基和生物基塑料)或含有塑料的复合材料。”报告建议,减少生产和销售环节的浪费,采用轻量化设计,尽可能去除不必要的包装和配件。如果所有茶饮企业立即开始减塑行动,将行业内平均包装用量降至当前业内最优水平,到2030年时,预计每年可减少36.67万吨废弃物。“有效回收”面临困局

当前,精致的茶饮包装已不再单纯作为物理容器,其在品牌视觉化识别、大众传播和消费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但茶饮杯具有材料多样、颜色各异、标签难以剥离、印刷油墨难以清洗、丢弃时容易残留奶茶、产生场景分散等特点,导致其难以被回收再利用。一次性茶饮杯的回收再利用情况远不如相同重量、相同材质的饮料瓶或外卖餐盒。

此外,因《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发改环资〔2020〕80号)》禁止了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和塑料袋的使用,新茶饮行业转向使用以聚乳酸(PLA)或结晶聚乳酸(CPLA)为代表的生物基塑料。根据各企业公开披露的ESG报告和环境信息,蜜雪冰城、沪上阿姨、喜茶、奈雪的茶等茶饮企业,相继将塑料吸管替换为了PLA或CPLA材料的可降解吸管,将塑料包装袋替换为PLA包装袋或纸袋。“但目前的替代材料的回收存在局限性,以PLA为主的生物基塑料降解条件苛刻,难以在自然条件下降解,又难以分类收集进入工业堆肥设施,导致绝大部分PLA材料未能实现资源化回收利用。”报告显示,据统计,近97%的可降解塑料被焚烧和填埋,约3%进入自然环境,只有不到0.01%能最终进入工业堆肥和厌氧消化的发酵可降解阶段,解决环境问题的目标难以实现。行业减塑需多方携手推进

当前,全球塑料污染及资源浪费问题日益凸显,为推动新茶饮行业可持续发展,减轻塑料对环境的影响,报告提出了4条减塑策略,分别是源头减量、重复使用、有效回收以及未来场景下可能出现的负责任的材料替代。

源头减量?在源头采取措施,改变生产和消费模式,将新茶饮行业的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量控制在最低水平,从根本上减少废弃物产生。具体实践为:减少浪费和推行减塑设计,如停止联名活动中过度包装和装饰,去除塑料装饰物、塑料隔热套、小料杯等多余塑料;减少包装克重,如采用更轻薄的杯体、杯盖、吸管和包装袋设计,公开企业塑料制品用量数据、减塑方案和减塑数据等。

重复使用?建立产品包装重复使用体系,让包装在生命周期内实现多次循环使用,其中包括循环杯和自带杯模式。循环杯模式是将使用后的茶饮杯归还给包装提供者或第三方,经清洗消毒等处理后,重新投入使用;自带杯模式是鼓励消费者使用自带杯以及店内的堂食杯。

有效回收?在产品的设计阶段就考虑其最终的回收性,以确保产品在达到使用寿命末端时可以更容易、更有效地被回收利用。如采用易回收、易再生包装设计,选择单一品类材料,减少复合材料,保持材料本色,减少有色塑料;采取易剥离的封口膜和标签设计。此外,建设低值塑料回收产业链也是茶饮企业推进有效回收的另一举措,如在门店内、附近商圈设置专门的茶饮杯回收点,集中回收茶饮杯废弃物。研究表明,在设计时就考虑回收因素,并在门店建立茶饮杯收集系统,能够显著提升低值塑料的回收率。

负责任的材料替代?从植物或矿物等天然、非化石来源提取的材料,具有与塑料类似的效用,但更安全、对环境的危害更小。这些替代品可以避免或减少塑料的使用,也可以减少塑料带来的环境问题。新茶饮行业目前使用的替代材料主要是可被环境吸收或降解的材料,以生物基塑料为主。

“从塑料全生命周期来看,目前的禁塑、限塑政策集中在源头减量、回收利用和替代材料部分,对重复使用模式的支持政策较少,并缺少塑料包装用量的基线调查,无法制定明确的减量或回收目标。”报告指出,行业减塑路径的实现,需要政府支持,出台扶持政策,完善相关标准;需要企业行动,制定减塑战略,减少塑料包装使用,建立重复使用的商业模式,采用易于回收的设计;也需要公众参与,自带杯消费,支持重复使用的新商业模式。

首图来源厦门国际茶饮展

(崔丹阳)

详见《中国食品报》(2024年9月26日7版)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