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晓春:让茶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开云娱乐官网下载 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一头大象-开云足球app下载官网最新版

宛晓春:让茶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在安徽农业大学官网上,有一则公示,拟推荐茶与食品科技学院教授宛晓春同志申报第四届“安徽省突出贡献人才奖”。

这个奖有什么特别?评选范围为在安徽工作或服务,并为安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

宛晓春,我国茶学学科领军人才,安徽农业大学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他从业四十年以来,为安徽乃至全国茶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大大提升了中国茶的国际影响力。

率先绘制中国种茶树的基因组图谱,创制绿茶自动化加工数字化品控技术与装备,挖掘黄茶健康功效和品质形成机理,创建茶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宛晓春一路突破茶学“卡脖子”关键基础科学和技术问题,让茶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一定要把这事做成了。”

1978年,18岁的宛晓春走进安徽农学院,成为我国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茶学专业大学生。从报到的第一天起,宛晓春就在心里默默下定了决心:茶学将是自己奋斗终生的事业。

上学期间,宛晓春注意到,尽管中国茶已经享誉世界,获得了全球消费者的热爱,但是国际茶学研究的主流是以日本、美国、德国等国为主。“我国的茶学研究基础薄弱,人才严重缺乏,甚至茶学教科书往往都是参考引用国外学者的研究结果。”这让他坚定了方向,要坚持一线为我国茶学研究做出贡献。

上个世纪中期,关于茶树起源国际上存在两种声音,一个是印度起源论,一个是中国原产地。宛晓春的导师,我国著名的茶学泰斗陈椽教授通过大量历史文献,寻根考据论证了中国西南是茶树原产地。宛晓春琢磨着,茶树原产地不仅需要文献考据的溯源,还需要利用科学手段提供更为客观的证明。

2008年起,宛晓春定了一个“小目标”:一定要突破茶树生物学的重大基本科学问题,也就是解析茶树的基因组,用准确的数据证实中国是茶树的起源地。

这项科学研究工作可以说是“前无古人”,一切都要从零开始。“这项工作何其艰难?缺人才,缺技术,缺经费。”宛晓春说道,“而且茶树作为一个杂合度高的物种,其基因组的绘制比其它作物难度更大。”但他觉得,这件事情无论多难,也一定要做。“这是我们这一代茶人的‘责任担当’,也是我的‘历史使命’”。

就这样,宛晓春和团队成员们开始了“攻关之路”。在摸索的过程中,经过无数个日夜的科研攻关,在寻找合适单倍体样本的途径上,就耗费了两年的时间。最终却回到了研究的原点,一切归零。团队成员们灰心丧气,沮丧之至,计划放弃这项研究。作为团队首席,宛晓春顶住了各个方面的压力,“一定要把这个事情推动下去。”他想如果他不能坚定信心,那么这个科学问题可能就此放弃了,“我不甘心,不服输,不能放弃。”宛晓春和团队一起,继续坚持,一边学,一边做。

终于在2018年,宛晓春和团队绘制了茶树的基因组图谱。这个重大科学突破就像是给所有茶学基础研究提供了一个参考书,不仅安徽农业大学茶学科研团队在这个基础上连续取得了茶树生物学、茶树次生代谢、茶树进化等各个方向的突破,而且给全世界茶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指引。“三年时间,论文被引用400多次。”这意味着什么?“这项重大科学工作引领推动了茶学基础科学的快速发展。”通过科学,为中国是栽培茶树原产地“正了名”。

宛晓春庆幸,十年,他和团队一起坚持下来了,“守”来了这个振奋人心的“茶树基因组图谱”。

“既要‘顶天’,还要‘立地’。”

作为茶学科学家,宛晓春认为,既要“顶天”,还要“立地”。也就是说,一方面,要把产业发展过程中,碰到的瓶颈凝练为科学问题进行研究;一方面,科学研究发现的最新成果,要转化成为茶产业发展的推动力。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对高质量健康生活的需求会不断增加,“茶叶的健康功效将是未来引领产业发展的一个最好的助推剂。”宛晓春提出了茶叶健康研究的创新内容,以慢性代谢病和神经退行性疾病为攻克点的研究课题,先后挖掘发现了绿茶、黑茶和黄茶显著的降脂降糖的健康功效。“以往的研究,很多都是采用的极限剂量,会得出一些不科学的结论,这些研究结果往往还造成了喝茶会有害的假象。”宛晓春认为,要以每天喝茶的日常剂量为基础,这样得到的结果客观,有说服力。

黄大茶

以黄大茶为例,这本来是那些夏秋季粗老叶原料做的茶叶,价格很低。因为得不到主流茶叶消费市场的认可,很多夏秋茶的资源都被浪费了。宛晓春以黄大茶显著降糖降脂功效为起点,设计了加工技术升级、加工装备创新、健康产品研发等一系列产业链的研究课题,系统地构建了黄茶高质量发展的路线图。

通过多年努力,宛晓春把原先不为人知、产业效率低、产品效益低的皖西黄茶打造成了一个现代化的黄茶健康产业,并且直接扶持了一家以黄大茶为主营产品的茶叶公司在新三板上市。

同时,宛晓春研制了黄茶“三闷三烘”标准化加工技术,研建了首条连续化加工生产线,生产效率比单机提高了8倍,成本降为原来的1/5。还研发了高附加值的黄大茶纯茶饮料、茉莉黄芽茶饮料、速溶茶等系列新产品,有效推动了安徽省夏秋茶资源高效利用和黄茶产业发展,提高了茶农收入(每亩茶园增收2000-2500元/年)。同时,也推动了我国黄茶产业快速发展,产量和产值近5年分别增加3-5倍。

“我希望能利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来反哺茶农。”宛晓春说。

“必须要实现现代化。”

我国传统的茶叶加工主要是依赖于手工和单机,尽管很多人认为手工茶品质更优,质量更好,但是这种生产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于茶叶消费的需求。

2000年以来,劳动力成本逐年攀升,宛晓春认为“要提升茶产业,必须要实现茶叶加工的现代化”。当时的茶叶作坊里,茶叶遍地散落,设备七零八落,人头攒动。大宗名优绿茶装备落后、效率低,难以实现清洁化和标准化生产,这成为了阻碍我国茶产业发展的“拦路虎”。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宛晓春盯上了这个困扰全国茶业界的难题,申报获批了农业部项目及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宛晓春率领团队联合国内茶叶机械制造、茶叶生产等企业,集中攻关茶叶加工生产技术和装备的研发。2005年底,这一课题终于取得重大突破,我国首条“炒青绿茶初制清洁化生产线”宣告问世,随后,黄山毛峰、滴水香等名优绿茶清洁化生产线相继投产,六安瓜片、太平猴魁等扁形茶造型烘干关键设备也研建成功,标志着我国茶叶加工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宛晓春、夏涛、张正竹等主持完成的成果“绿茶自动化加工与数字化品控关键技术装备及应用”荣获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该成果技术及装备推广至我国所有产茶省(市、区)的1200多家茶叶企业,累计销售自动化加工生产线1270条(套)和茶叶色选机1444台套;并出口越南、印度和韩国等10个国家700多台套。

图源:红五环

如今,当我们走进茶叶现代化生产线车间时:看到的是,生产过程中茶叶不落地,设备连续运转,工人可以在操控室内通过按钮生产的情景。

农业农村部专家给出这样评价:这些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对提高我国茶叶的卫生安全质量和加工技术水平将产生深远影响,为我国茶产业快速健康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为了引领安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我国茶行业科技水平的提升,宛晓春一直积极建言献策。2012年7月,宛晓春教授和夏涛教授联名向安徽省政府提交了《关于加快推进安徽省茶产业发展的建议》,得到省政府高度重视和采纳,并由宛晓春教授领衔实施“安徽省茶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安徽茶产业一产产值由2012年60亿元发展到2020年的146亿元。

今年1月,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安徽省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作为安徽省政协委员,宛晓春提出,要推进科技创新转化,赋能徽茶产业。

扎根于茶学高等教育的第一线,宛晓春通过科技的力量,让茶产业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本文选自《茶博览》杂志2022年05期,P8-P11。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