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陆羽”走进央视:德国茶人盖哈德与中国茶的奇妙缘分
开云娱乐官网下载 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一头大象-开云足球app下载官网最新版

“德国陆羽”走进央视:德国茶人盖哈德与中国茶的奇妙缘分

2022年9月17日,《香沁醇萃茶与咖啡》节目在CCTV-4播出,节目中讲到了一位德国老人与中国茶的不解情缘。

时间回到2021年4月的一天,一个陌生电话找到记者,说她是CCTV-4《遇鉴文明》节目导演王子健,该文化类访谈节目以“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为主题,想采访一个对中国茶了解足够深的外国人。在看到《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对德国爱茶人盖哈德的报道后,觉得他最贴近节目要求。于是,记者把盖哈德的联系方式给了她。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节目组对盖哈德的采访颇费周折。好在节目终于播出了。

而记者与盖哈德的相识则是在7年前。2015年夏,记者受邀赴江西省景德镇市参加八和瓷器创始人柯茂松组织的体验活动,由此与来自德国的盖哈德结识。那时,记者还不知道盖哈德有一个名号——“德国陆羽”。

盖哈德在“茶道—中国茶与艺术中心”接受当地电视台采访,为中国茶在欧洲的推广发挥着独特的作用。魏雄志供图

一个德国老头

这个德国老头叫盖哈德·塔姆,头顶稀稀疏疏。相识的那一年,他已经快70岁了。

他与中国茶的缘分要从20世纪90年代说起。那时,作为德国杰普逊航空信息公司负责中国市场的经理,他在频繁来往中国中,跟中国茶结下了不解之缘。2010年,盖哈德在公司总部所在的新伊森堡开了一间中国茶工作室,开始向“中国茶人”转变。

或许是命运的召唤,2012年,他提前退休,全身心地投入到中国茶文化推广事业中。10年来,他多次到中国各地茶园考察、交流与采购,结识了越来越多的中国茶业同行。

2013年,盖哈德在中德合伙人支持下,中国茶工作室升级为“茶道—中国茶与艺术中心”,从新伊森堡乔迁到法兰克福市中心,面积扩大到300多平方米。他还注册了“中国茶文化(德国)国际交流会”,担任首席执行官和会长。自此,法兰克福有了第一家中式清茶馆,其规模和知名度在德国乃至欧洲都首屈一指,被誉为中国茶进入欧洲的桥梁。

在盖哈德身后,有一个中德策划、管理团队。这些茶文化交流学者、制瓷师、制茶师、香道传承人,以及律师和财务专家,为什么支持盖哈德?因为,从德国本土成长一位对中国茶、中国茶文化、中国文化痴迷,同时又了解德国、欧洲的日耳曼人,简直可遇不可求。

其实,他与中国茶的缘分要追溯到100多年前。在和盖哈德聊天时,记者了解到,100多年前,他的爷爷在柏林做护林员,与地质学家李希霍芬是邻居,李希霍芬多次到中国各地进行科考,是“丝绸之路”和“高岭土”的命名人。

或许冥冥中自有安排,100多年后盖哈德来到中国,痴迷中国茶,研究中国茶,传播中国茶……很多中国朋友因此称他为“德国陆羽”。德国身份和中国文化凝聚一身,使他成为中国茶通往德国、欧洲的“摆渡人”。他让德国乃至欧洲的民众有机会喝到上百种来自中国的茶叶,并且近距离接触、感受中国茶道、中国文化。

盖哈德在接受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驻德国记者阮佳闻采访时说:“中国茶的多元魅力,尤其是它背后所体现的哲学是需要有人阐述的。在我眼中,如今,中国茶文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具有更强的现实意义。它是一个媒介,将人与自然连接在一起;更重要的是,它将人与人连接在一起,并且将这种联系不断拓宽与深化。”

他的中国朋友告诉记者:“他从茶中领悟到中国文化精神,使他成为独一无二的‘中国文化使者’。”

一个中国茶平台

据考证,数百年前最早进入欧洲的中国茶来自福建省的武夷山。武夷茶是中国茶在欧洲的一个典型代表。2017年9月,福建省武夷山市政府代表团来到法兰克福,授予“茶道—中国茶与艺术中心”全球首个中国“武夷茶馆”“武夷山大红袍—品牌(德国)推广中心”。这里聚集了一批对盖哈特认可、对中国茶感兴趣、被中国文化吸引的“回头客”,他们无一例外成为中国茶的老朋友。

随着中德、中欧贸易的不断发展,茶叶的附加值越来越多。盖哈德说:“从经济角度看问题还远远不够。中国茶要走向世界,需要中国茶、中国茶人与欧洲茶客面对面交流,让他们了解中国茶和它的文化属性,把茶叶当作一种主动的消费习惯。只有这样,中国茶才能真正走向世界!”

此外,盖哈德还将中心作为中德、中欧民间交往的平台,通过德国人喜爱的文学沙龙、艺术论坛、读书会等形式,传播中国茶和中国茶文化。为吸引更多德国和欧洲茶客,除了日常的茶艺、茶道展示与交流,中心还定期举行六大茶类品茗会,以及多场文化交流活动。中国茶道、中国香道、中国花道、中国古琴、中国哲学、中国民间工艺,通过活动一一呈现,收获了欧洲民众的赞誉,也赢得了中国茶人、中国艺术家的高度认同和支持。“茶道—中国茶与艺术中心”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很多参加过活动的德国民众表示,能够现场与中国茶艺师、艺术家进行交流,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中国茶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真是很幸运。感谢盖哈德和这个中心!

一个历史机遇

认识久了,记者也像盖哈德的中国朋友那样称呼他“老盖”。

记者感觉老盖就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先知先觉、先试先行者。2012年,他提前退休做起中国茶通往欧洲的“摆渡人”。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正式提出。这些年来,老盖和他的“茶道—中国茶与艺术中心”踏着时代节拍,在“一带一路”的历史机遇和宏大背景下,以民间交往的形式,在袅袅茶香中书写着自己的使命与实践。

在一个茶媒体记者看来,老盖在骨子里已经非常接近中国茶人。中心的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包括茶碗泡法与工夫茶茶艺演示、中国茶相关书籍的阅读与分享交流、不同品种茶叶的自助冲泡等等,没有一二十年的潜心沉浸,是搞不来的。

2019年春节前,中心与《茶道》杂志社组织了“茗读会”暨第十届全球茶友迎春茶会。老盖展示盖碗泡茶法,对其背景知识、泡茶器具进行了详细介绍……

担任医疗行业咨询师的尤利乌斯自5年前搬到法兰克福后,就成了中心的常客,他告诉来采访的记者阮佳闻:“今天的活动非常棒。特别是老盖对盖碗泡茶法的介绍和展示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跟我原先知道的工夫茶不太一样,很有意思。”

“相信这些活动对于大部分欧洲人来说都是全新的体验。”老盖说,“通过这个活动,我们希望传递出这样一个信号——茶文化可以跨越国界、消弭时差。我们应该致力于让更多人了解中国茶文化的哲学内涵,相信中国茶文化的海外推广之路会走得更加顺畅、更加有效!”

不是尾声的尾声

后来,这些茗香和温馨在疫情冲击下,几乎戛然而止。中心虽然得到过德国政府的租金补贴,倔强的老盖把自己的养老金也贴补进去,但还是难以为继。

2021年6月底,老盖的中国联系人魏雄志告诉记者:中心搬到了法兰克福市郊一个叫Odenwald的小镇。租金降了不少,面积还大了一些。现在,老盖不断收到德国、欧洲茶客的电子邮件。他们有的询问茶品,有的分享对茶的感受和收获……这些都是老盖坚持下去的精神动力。

如果有一天,你走进Odenwald小镇,来到“茶道—中国茶与艺术中心”,喊一声:“嗨,老盖!”那个“绝顶聪明”又质朴可爱的德国老头一定会笑眯眯地出来迎接你……

来源: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北京茶世界

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