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研究学者关剑平:茶文化是中国的遗产,也是世界的遗产
开云娱乐官网下载 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一头大象-开云足球app下载官网最新版

茶文化研究学者关剑平:茶文化是中国的遗产,也是世界的遗产

公元1607年,一艘来自荷兰的海船,从澳门贩运了一船茶叶,3年后,辗转至欧洲,中国茶开始登上欧洲人的餐桌。此时,距离茶传入西域,已有约1000年,距离茶传入日本,已有约800年。

11月29日,“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我国第4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全球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子项目最多的一项,共44个子项目,涵盖茶生产、加工、饮用等所有的程序及文化。

“非遗项目涵盖了中国茶文化的方方面面,茶文化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得以全面展现。”著名茶文化研究学者、浙江农林大学教授关剑平表示,中国人发现茶树资源的意义,并成功创制了茶叶饮料,在全球民族饮品中独树一帜,它是中国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的文化遗产。


茶文化研究学者、浙江农林大学教授关剑平。受访者供图

源自中国的“平和”饮料

南方有嘉木,是为茶。最早的茶树,起源于中国南方,中国人驯化和栽培茶叶的源头已不可考,普遍认为,至少在魏晋时代,已有成熟的制茶技艺和全民性的饮茶习俗。“中国有神农发现茶的传说,魏晋时代开始出现比较丰富的史料,这些记载互相佐证,说明当时中国饮茶文化已经形成。”关剑平说。

从古代到近代,茶从中国传到世界,原本是公认的事实。一直到1842年,根据一株发现于中印边界阿萨姆省萨地亚地区的野生茶树,部分学者对茶的原产地提出了异议。

针对这些异议,早在1922年,我国农学家吴觉农就曾专门写过论证茶树起源的《茶树原产地考》。科学家则在中国西南地区的森林中,发现了大量茶树的近亲植物,还有古茶树保留着人类驯化、培育的痕迹,为研究茶树的演变提供了素材,证明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

“无论是从纵向的历史进程上看,还是进行横向的地域间的比较,很难找到一种更悠久、传播范围更广的民族饮料。我们的祖先发现并培养了这么平和、健康的饮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在关剑平看来,茶不仅是一种饮品,丰富的文化更是饮茶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仪式造就的饮茶文化

饮茶习俗的起始时间如今已难以确定,但魏晋南北朝出现了大量关于茶的文献记载,如西晋的《三国志》、东晋的《华阳国志》,南北朝时期的《洛阳伽蓝记》《南齐书》等。

“从这些史料看,中国茶文化至少有1800多年的历史,中国人给茶注入了丰富多样的文化。”关剑平说,在文献记载出现之初,茶已经有了很多形而上的意义,在魏晋时代,风流名士们多以酒称名,与之相抗衡,茶被赋予勤俭克己的意义,《晋中兴书》中称饮茶为“素业”,到唐代,《茶经》仍称茶“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中国人“客来敬茶”的文化传统也已经形成,据《桐君录》记载,没有茶叶的两广等地甚至还使用代用品招待客人。此外,据《三国志》记载,吴国的末代皇帝孙皓还赐茶茗以代酒。

到了唐朝,茶更加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及社会活动中,“茶与诗相结合,极大地丰富了茶文化的内涵,提高了饮茶生活的社会文化意义。茶文化兴盛直观的表现之一就是大量茶诗的出现。”关剑平说。

盛唐的李白、中唐的白居易、晚唐的杜牧,都留下了大量茶诗,要说最著名的茶诗,无疑是唐代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俗称“七碗茶歌”,“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到了宋代,茶融入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和酒不一样,茶性平和,和谁都能建立起合作共存的关系,任何社会群体都接受茶。全民饮茶让整个中国社会无不重视茶文化,从茶中获取精神慰藉和文化熏陶,这是其他饮品难以替代的。而在宫廷、寺院,茶的礼仪特征更是得到充分应用,而最基本的健康饮料的技术与观念则立足于道教养生。”关剑平说。

千年之中影响了世界

很早以前,茶就走向了世界。

早在南北朝时期,茶就沿着丝绸之路传入西域。到了唐代,不仅茶马交易日渐成熟,而且茶由新罗传播到朝鲜半岛,并由日本僧人带回日本。宋代时,高丽以宋代茶礼为基础,形成了颇具特色的茶文化。

茶是典型的文化产品,与茶一同传播向世界的还有中国文化,首先是饮茶器具和饮茶环境所需的书画艺术品、插花、熏香等。

十七世纪初,茶叶传入欧洲和美洲,中国精美的瓷制茶具等也在当地风靡,“以英国为例,英国人在接受中国茶之前,用餐时的主要饮品是淡啤酒。在憧憬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下,茶叶传播到欧洲,这种平和且健康的饮品在英国被视为优雅生活的象征,到十八世纪中叶,饮用红茶已经在英国中产阶级中蔚为风尚。”

饮茶的普及还和英国工业革命有着复杂多样的联系。关剑平介绍,茶叶在进口商品中占有绝对优势,因此茶叶贸易对英国具有非常重要的经济意义。格林堡在总结东印度公司的海外贸易时说:除去茶叶之外,公司在它的最后几年中,没有输出过其他任何东西。茶叶已经成为公司商业的存在理由。

“还有一个颇有意思的现象,是饮茶的普及与英国人口增长曲线一致。一个与茶相关的解释是饮用生水容易导致痢疾等传染性肠胃疾病的发生,尤其是婴幼儿死亡率极高。而喝茶需要开水,从而有效预防了肠胃疾病。”关剑平说。

茶文化一直在变

在成为世界级非遗之前,中国已有众多关于茶的非遗项目,其中国家级的非遗项目就达40多项。

和许多渐渐失去存在基础的非遗不同,茶充满了活力。在今天,茶仍是中国人最重要的饮品之一。而且,它还在不断变化、不断适应现代生活。如各种新式茶饮,市场规模达到数千亿。

“一千多年来,中国的茶文化其实一直在变化、发展,一个典型的特点就是,无论是加工技术还是饮用方法,都从复杂变为简单。”关剑平说。

产品越来越丰富、使用越来越简便,是商品发展的趋势,同样也是中国茶在千年演变中的趋向。

今天的茶并不是最初的形态。在宋代以前,中国的茶以粉末为主,尽管彼时茶的形态已经相对丰富,如饼茶、散茶等,“但最终都是把茶加工成粉末状之后再喝,就是点茶后饮用末茶。末茶加工工序繁复,产品口味比较单一,饮用时所使用的茶器种类也多。”

到了元代,开始以饮用叶茶为主,尽管与末茶一样还是蒸青茶,但不用研磨茶叶成粉末了,饮用方法简化了很多。明清时期,炒青茶逐渐成为主流,末茶彻底消失,煮茶也逐渐演变成沏茶。等到保温瓶问世,沏茶就更简单了,只要有一个杯子就可以喝茶。

同时,茶叶加工技艺的多样性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关剑平介绍,过去喝末茶的时代,主要是蒸气杀青,茶叶滋味可变的幅度比较小。后来喝叶茶,尤其是以炒青为主以后,可操作的空间扩大了。杀青本身是固定茶味的主要途径之一,在不同时间节点加热,茶性、茶味亦不同,如绿茶是采后即炒,红茶、青茶等则在发酵的不同阶段加热形成产品特征,最后风味完全不同。

反思现代生活的契机

44个子项目涵盖了从生产到消费的全部环节,不论是制作技艺,还是民俗礼仪,俱在其中。关剑平说,“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的非遗项目向世界展现了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元、包容博大。

44个子项目中,生产环节的项目占绝大多数,这也使得南方地区成为非遗的主要保护地,关剑平表示,北方的茶产地很少,但并不意味着没有茶文化,文化还应该更多地在消费层面产生,北方的饮茶习俗中应该包含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元素。“申遗成功也给了我们新的启发,即我们的非遗保护走在前面,而对茶文化的研究相对滞后,未来仍要加强对茶文化的挖掘、研究和推广。”

茶文化诞生于悠久的农业文明历史中,在今天,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已经与传统相去甚远,传统的茶文化如何影响今天的生活?

“快节奏是现代社会的一个特点,但并不意味着茶文化没有市场。茶是一个典型的文化产品,我们也有许多适应现代生活、适应年轻人生活节奏的茶饮产品,销售情况很好。瓶装茶饮料更是随处可见,价格低廉,消费方便。”关剑平认为,在发现新内涵、打造新产品的同时,也需要注意挖掘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

现代化并非完美无瑕。事实上,反思现代性本身即是现代性的一部分,古今之争不仅出现于中国,也出现在许多发达国家。170多年前,美国作家亨利·梭罗避居乡野,自耕自食,用三年的时间写下反思现代化的名作《瓦尔登湖》。而在今天,以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补益现代生活的观念和行为,依然层出不穷。

“茶文化具有慢生活的特点,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专注于沏一杯茶,享受短暂的宁静,让身心放松下来,对于维护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关剑平认为,中国茶申遗成功标志着世界再一次承认中国文化的意义,也提醒我们从茶的角度重新审视自我,思考我们究竟想要过怎样的生活。

来源:新京报 记者 周怀宗,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