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茶发展历程上,值得我们铭记的“功臣”
开云娱乐官网下载 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武夷茶发展历程上,值得我们铭记的“功臣”

长安酒价减千万,成都药市无光辉。

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飞。

——(宋)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

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武夷茶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自唐、宋以来,武夷茶从制作技术、文化、风俗上都引领着全国乃至世界的风尚。在武夷茶的发展、沿革过程中,一辈辈的先人将茶文化充分渗透交融生活,发扬光大;一代代的前辈创制出武夷茶先进的制作技艺,让茶香“誉满天下”。历史上这些创制、传记、传播武夷茶的功臣们,我们应当深深地铭记。

蔡襄

Cai xiang

宋代,蔡襄(任福建转运使,为皇家茶事官、品茶、制茶高手。)为福建乌龙茶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蔡襄任福建转运使时,北苑贡茶在原有基础上所有创新。他先从改造北苑茶的品质花色入手,将“大龙团”改制为“小龙团”,提高贡茶的质量,达到“名益新、品益出”的技术革新。北苑贡茶当时被称为“上品龙茶”,进贡时甚得宋仁宗的喜爱,也获得“建安茶品甲天下”的美誉。蔡襄为了弘扬北苑贡茶,于1049-1054年间撰写了著名的茶事佳作《茶录》一书。

蔡襄促进了北苑茶的发展,使福建茶叶在北宋时期名列首位,对乌龙茶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释超全

Shi chao quan

释超全,同安籍人士,明末布衣。性嗜茶,幼习茶书,随师在郑成功储贤馆为幕僚,善烹工夫茶,有制茶工艺。其遍览名山大川,尽尝天下名茶,慕武夷之名,约于康熙二十五年(1685)入武夷天心禅寺为茶僧。与闽南籍僧人超位、超煌等人交好,常在寺院共赴茶宴,在一起宣习工夫茶艺,以茶谈禅,以茶论道,以茶说经,还与“毁家从军抗清,明亡隐居茶洞”的李卷相好,传习茶艺。

他的《武夷茶歌》与《安溪茶歌》是研究武夷茶文化的名篇。《武夷茶歌》概述了武夷茶的历史、地理环境与茶叶的采制等,也确立了“岩茶”之名。是福建乌龙茶创始于武夷山的历史佐证,是研究乌龙茶制作的第一手资料。

王草堂

Wang cao tang

王草堂,记录岩茶制作技艺的第一人,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氏,学识渊博。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其应崇安知县邀请,至武夷山帮助修编《武夷山志》。其间,他目睹武夷茶的制作过程,写下《茶说》一文,曰:“茶采后以筐(当为筛)匀铺,架于风日中,名曰晒青,俟其青色渐收,然后再加炒焙”。“茶采而摊,摊而摇,香气越发即炒,过时不及皆不可。既炒既焙,复拣去其中老叶枝蒂,使之一色。”这些文字记载说明了当时的制茶工艺与现在的岩茶手工制作工艺基本相同。

梁章钜

Liang zhang ju

以“香清甘活”四字咏叹岩茶。梁章钜(系清代著名文学家,官迁两江总督。)在寓居邻县浦城期间,几度探访武夷。一日晚,他闲住天游峰上,幕色苍茫,祥云簇拥,静参羽士与他围炉煮茶。静参曰茶分四等:一曰香,二曰清,三曰甘,四曰活。并释之,香而不清,则凡品也;清而不甘,则苦茗也;再等而上之,则曰活。活之一字,须从舌本辨之,乎其微。简约之则为“香清甘活”。

一宵夜话,传为经典。现代人品评乌龙茶时,均以此“四字”度之。尔后则出现台湾尚清,闽南重香,武夷求活之说。现在用白话来解释“活”:一是茶水入口甘甜清爽,下喉顺滑;二是茶汤橙黄显琥珀色,叶底软亮,呈绿叶红镶边或有红点。山场好、工艺到位的茶才有这种特征,茶界人也称之有“活性”。梁公所录“香清甘活”是对乌龙茶品评的一大贡献。

吴觉农

Wu jue nong

“当代茶圣”吴觉农将国家茶叶研究所建立在岩茶之乡——武夷山。他从小对茶叶充满热爱,毕业后先后到日本学习茶叶,又到印度、锡兰、印尼、英国等国家考察茶叶生产和茶叶市场。他决心建立国家茶研究所,为重振茶业雄风几经辗转考察,了解到武夷山是个名茶乡,且山灵水秀,有一座国营茶场和一批茶叶人才,重要的是日本侵略者尚未浸淫,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便定址于此。

于是1941年,中国第一座茶叶研究所在武夷山成立。吸引不少茶界人士负笈背囊来到这里。作为当地原产茶,武夷岩茶成了研究所研究、扶持的对象,吴觉农撰著的《整理武夷茶区计划书》等有关的论文和专著,成为武夷山乃至茶界珍本。

中国第一所茶叶研究所,武夷山茶叶研究所

陈椽

Chen chuan

陈椽是一位著名的茶学家。1939年到崇安示范茶厂工作,参与岩茶制作研究,对其工艺阐幽发微、赞赏有加。他在《茶业通史》和《中国名茶研究选集》中写道:“武夷岩茶高温团炒和快炒,是锅炒的最高超技术措施”,“武夷岩茶创制技术独一无二,为世界最先进技术,无与伦比,值得中国劳动人民雄视世界。”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于2006年作为首项制茶技艺被列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受到茶界高度关注。陈椽大师对武夷岩茶制作技艺的肯定具有非凡价值。

张天福

Zhang tian fu

张天福,茶界“泰斗”,与岩茶有着极深的缘分,三度入崇安县做岩茶。25岁时所任场长的福安改良场,1938年迁址于武夷山麓之赤石,1940年改名“福建示范茶厂”,张天福继任厂长兼茶校校长。1942年示范茶厂被中央茶叶研究所合并,张天福被调往福建协和大学任教授。1946年研究所撤销,改农业部崇安茶叶实验场,张天福又奉命回来任场长,至1950年止。前后的8年时间里,他领导、组织开垦茶园种茶,进行新品种培育、种植,开展茶叶采制试验,设计“9.18”揉茶机等。在张老与其他茶专家的共同努力下,武夷岩茶得以扶持,产量、品质有了提高。

张天福与“九一八”揉茶机(单桶圆型)

林馥泉

Lin fu quan

林馥泉编著的《武夷茶叶生产制造及运销》以“纪实”的方式,客观、严谨、详实地记录了武夷岩茶的制造及运销的方方面面。林馥泉先生以“老茶农”自诩,一生致力弘扬茶文化。在艰苦的条件下,满山遍野,走南闯北记录下了极其珍贵的内容:制造工艺上每个环节使用的工具,制造时间、方法、环境、温度、湿度......《武夷茶叶生产制造及运销》是记录武夷岩茶制造的“独孤求败”经典之作,也为研究武夷茶提供详实的记载和宝贵价值。

姚月明

Yao yue ming

姚月明一生研究岩茶,成果斐然。他大学茶学系毕业后,只身来到岩茶之乡武夷山,并在此扎根,终身与岩茶亲密相伴。他出版了《武夷岩茶论文集》,成功地研制出“四锅杀青机”,“联动摇青机”、福建第一台“萎凋槽”,培育出武夷岩茶“北斗”名丛,论文多次获奖。

武夷茶的“香清甘活”依托于武夷山的山灵水秀,它的兴盛与崛起,与历代文人墨客的品饮叹咏、茶学专家们的创制、记录有着莫大的关系。我们应当铭记、敬重这些岩茶功臣。

资料来源:武夷茶天下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