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论斤卖”到“按克卖”—— 石阡年轻“茶二代” 卖茶不走寻常路
开云娱乐官网下载 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一头大象-开云足球app下载官网最新版

从“论斤卖”到“按克卖”—— 石阡年轻“茶二代” 卖茶不走寻常路

用木勺将茶叶放进茶杯,经过90摄氏度沸水冲泡后,茶叶如仙子般水中起舞,蒸汽携着茶香袅袅升起……“茶二代”王宾的美好一天从冲饮一杯好茶开始。

在佛顶山南麓的石阡县,南宋诗人杜耒笔下“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的待客之道,几乎流行于每一户人家。“进门一杯茶,出门一杯茶”是当地人最为朴素的生活习惯。

石阡茶史,岁久绵长。据《贵州通志》记载:石阡茶“始于唐代,种茶、饮茶遍及于明朝,岁约出10万斤”。石阡苔茶在宋代即为贡品,一百多年前便经由商人之手销往欧洲。

进入新时代,苔茶也一直被当地视为撬动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据统计,石阡全县的茶园面积有38.52万亩,投产面积达33.72万亩,茶产业利益联结着10万余人增收致富。

33岁的王宾出生在石阡“苔茶发源地”五德镇新华村,父亲王飞是省级苔茶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石阡县夷州贡茶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从王宾记事起,家里就以种茶制茶为主。

然而,作为生长在茶叶世家的90后“新茶人”,王宾做出的所有“重大决定”,似乎都与他父亲的预期不太一样——

大学毕业后,王宾没有留在省会城市贵阳发展,而是回到家乡跟着父亲做茶。回到茶山,从小就被父亲疼爱有加的王宾,也并未像个富家子弟一样甘当“甩手掌柜”,而是埋头研究经营管理开拓新市场。

新华村平均海拔1100米,雨季降水丰沛,土壤呈弱酸性,云蒸雾绕的气候条件,为茶树生长提供天然优势。村里至今保留着几株年逾五六百岁的古茶树,茶叶品质在当地首屈一指。

遗憾的是,好茶叶过去却未赢得好市场。因品牌不够响亮和营销方式单一,新华村以前产出的茶叶只能以原料代加工的方式,为省外知名茶品牌做“嫁衣”赚点辛苦钱。

曾经很长一段岁月里,用传统牛皮纸袋包装,走代加工和预制产品路线、追求市场占有率,是父亲和当地不少茶场奉为圭臬的生存之道。但王宾却认为,要突破就得推陈出新。

时代的发展,赋予年轻人更多新颖的思路和与时俱进的想法。王宾没有遵循父亲的路线,而是反其道而行之,潜心研究“小,精,景”产品,让石阡苔茶从“论斤卖”转变为“按克卖”……

冲突和矛盾,似乎是两代茶人之间的“常态”。但王飞不得不承认,儿子的想法更具前瞻性,产品也更个性化。在他看来,年轻人的奇思妙想确实能赋予石阡苔茶这片叶子更大的价值。

“一杯茶,不仅仅是消费茶叶本身,在此基础上附加文化价值,才是一杯茶的整体价值。”在王宾看来,石阡苔茶应该打破传统营销方式,让产品更加时尚多元,消费群体更加宽泛。

王宾按照不同顾客群体的喜好和购买茶产品的用途,将炒制后的茶叶按克分装成小包小罐,在精美简约的伴手礼包装盒上附上当地景区景点,非遗文化,苔茶历史,使得产品更具吸引力。

“小而精的产品不仅美观,也更方便顾客携带和饮用。”王宾说,他们以婚庆、传统节假日等时间为主题向顾客推出伴手礼定制,同时在当地各大酒店和线上平台展卖,这种方式让产品销量实现大幅增加。

如今的“夷州贡茶”,已通过淘宝抖音等线上平台“乘云出山”走向全国。王宾介绍,赋予文化元素和创新营销方式后,石阡苔茶的经济价值更加凸显,公司茶产品年销售额达2700万元,带动农户500余户,辐射周边村寨发展茶园近6000亩。

来源:贵州日报 天眼新闻记者 田勇,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