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茶劳模李翠兰
开云娱乐官网下载 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采茶劳模李翠兰

云南省凤庆县安石村是滇红茶的故乡。在1957年召开的全国劳模表彰大会上,就有自来安石村村民李翠兰的身影,她因开创“双手采茶法”而作为云南省唯一的劳模代表出席,她也是当时年纪最小的与会代表,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2009.7.18凤庆县作协组织会员到安石采风,五十年代发明双手采茶法的全国农业劳摸李翠兰老人 摄影:许文舟

15年前的一天,跟随县文联采风团一行数人到安石村采风,内容是关于安石的茶叶生产。安石村的茶叶种植历史悠久,1938年以前主要种植凤山大叶种茶,制作晒青茶。1938年冯绍裘受命筹建凤庆茶厂(当时称顺宁实验茶厂),来到顺宁后,在安石村的中岭岗、新寨小组采摘鲜叶成功试制出16.7吨功夫红茶。安石村成了滇红茶的源起地之一。1939年6月30日,凤庆茶厂设置安石村临时毛茶制造分厂,派技术员吴国英率技工前往工作。也就在这一年的8月1日,安石开始用脚踏揉茶机制茶,从此拉开了机械制茶的帷幕。安石种茶面积我没有查到历史的数据,但仅仅是1956年4月20至28日,凤庆茶厂拣茶工800多人全部出动到安石帮助采茶情况看,安石当时的茶叶种植面积绝对不少。这一年的5月,苏联茶叶专家德日卫尼.布洛尼科夫,在中茶公司技师祁增部的陪同下,参观了安石平田初制所,评价凤庆的滇红是中国最好的红茶。1961年6月,中央分配云南省进口CTC及马歇尔揉茶机各一台,全部安装在安石初制所。每台日处理鲜叶32担,产品质量很好,每公斤在2美元以上。想想,一个小村子六十年代就为国家赚美元,你还敢说不行!马歇尔揉茶机还在,存放于安石稳隆茶厂的车间,虽然还可以开动,但转了那么多年,一开动便会听见像是要散架的声音。

随着采访的深入,有人提议去看看李翠兰老人,于是团长立刻改变行程,特意将时间节省下半天,专门去了李翠兰老人的家里进行采访。老人没有在家,一打探是去茶山给茶树修枝打杈去了。她的儿媳说可以让她回来,这才有了接下来的一幅人生画卷,在李翠兰老人的讲述里徐徐展开。

2022年春茶开采季,91岁的李翠兰老人一边采茶一边接受记者采访,摄影许文舟

这一年老人79岁,记忆力好,耳聪目明,笑容亲和,谈到茶叶的那份投入,让在场人动容。很快就进入正题。老人把她搭乘一片茶叶进京的事说了一遍。我的笔记里零零落落是,她把1957年春天最好的一片茶叶采下来,用真情杀青,用爱揉捻,用梦想烘干,带在身边随马车北上。李翠兰带着一双手进京,要在天安门城楼前,等待乘长蓬汽车的毛主席亲切握手。毛主席面带微笑走过的时候,李翠兰早已泪流满面。一个不识字的妇女,四岁开始摘茶,七岁背茶到离家几十公里的顺宁出售,解放以后她发明双手采摘法,一天采150斤春茶的劳动力,居然换不回一家人基本的柴米油盐。她没上过学,却当起了教员。然而,李翠兰老人好像并不特别在意采茶,她觉得不过是熟能生巧的谋生手段罢了。弯腰伸手的重复动作不用进阶、考级,更不用拜师学艺,至于动作的娴熟与否,完全是性格使然。笔会并没有完全认同她的说法,不过是自谦的托词罢,一片茶叶让她忙得焦头烂额,让她浑身充满无穷动力,除了爱,你说还能有什么?

时隔60余年,李翠兰回想起在北京的这段日子,记忆中许多细节已不甚清晰,但是面见毛主席的场景却至今记忆犹新。“到北京后我和其他代表被安排在单间的宿舍里。有一天我们正吃着早点,突然被通知毛主席要接见受表彰的劳模,我当时高兴坏了,饭也顾不得吃,觉也没睡好,一心只想着早点见到毛主席。”说到这,李翠兰开始激动起来,眼角明显的潮湿,声线微微颤抖。“到了那天,毛主席穿着一身灰色的服装远远地走了过来。当时我一见到毛主席,就开始落泪,一边用衣角抹泪一边鼓掌。”李翠兰这样回忆对毛主席的印象,仿佛又回到1957年那个夏日。那时她与茶一样年轻,眉黛远,鬓云长,粉面含春。那时她志向远大,心无旁婺,眼晴只专注于茶叶,弯腰、伸手中,完成掐、采、摘的系列动作,就像是将自己都交给了一片滋味悠长的树叶。

2022年春茶开采季,91岁的李翠兰老人一边采茶一边接受记者采访,摄影许文舟


从北京回来丢了农业劳模证件,只带着五尺多长的黑白合影,她站在一棵树前,每一批采访她的人首先要猜一猜她在照片里的方位。她笑得合不拢嘴,她见到了毛主席春风般的神采。主席坐在照片中间,经过岁月的折腾,有些脱胶,那些往事看上去很难理清。一个农家女人,靠一双手荣获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她生过许多孩子,或死于饥饿,或死于瘟疫,留在身边的儿子也是种茶的好手。她有一个儿了远在缅北,据说那么炎热的地方也有安石茶顽强的生长。现在她还经常上茶山,在当年十姐妹唱采茶歌的山头,清一清嗓还能唱一段“十大姐”,一些姐妹先她走了,她闲不下来,还想与春天的芽叶相依相偎。李翠兰决定卸下高蹈的光环,她面对的还是一片茶叶,过自己本来很普通的日子,并开始接纳多舛的命运留给她的困顿与厄运。她不愿谈及先她而走的老伴,三年饥饿的无情,儿多母亲的艰辛,一个劲地说着生活的越来越好,事实上眼前可触的幸福早已将她灰色的回忆消耗殆尽。

第二次去拜访李翠兰老人,应该说是一次偶遇。2022处3月22日,凤庆县红茶节开采仪式在安石村进行,主办方特意邀请了李翠兰老人出席。本来是坐在主席台上的老人,却忍不住跑到茶园里,开始左右开弓,将那组连环的采摘动作又一次使出来,让来宾们赞叹不已。这时候的李翠兰老人已经91岁了,头发花白,指节粗糙,仍能在茶树上演示双手采茶的妙法。这么多年,李翠兰老人都在茶园里采摘生活的甘苦,对于名利,她看得比茶还轻。说到待遇,她说现在的好生活就是最好的待遇。每次有人来访,她揩去合影上的灰尘,笑一笑,仿佛就回到她进京途中。

2022年春茶开采季,91岁的李翠兰老人受记者采访,摄影 许文舟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李翠兰所在的村组成立了生产合作社,她当选社委,积极为合作社服务。在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建设大潮中,李翠兰逐渐认识到茶叶增产对支援国家建设和创造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作用,明白自己作为社委,革新生产技术是分内之事。当春茶正处生长旺季、采茶劳动力紧张之时,分娩期未满一月的她,便在房前屋后的茶地里日夜劳作,用心练习采茶方法,逐步提高采茶速度,推陈出新独创出“双手采茶”技术。日复一日、始终不渝,她成为了当地公认的采茶速度最快的人。此刻,坐在我面前的李翠兰老师,身上不时有莫须有的疼痛,体重锐减,关节炎不知什么时候盯上了她用于采摘茶叶的十个指节。在她的身旁,是随时承用的锄头,手握的锄把上密布欢呼雀跃的指纹,身后是低矮的厨房,打理完茶园,老人便在那里伺弄晚炊,她日日烹调的菜肴里都有一道茶叶炒鸡蛋,想不到后来被人稍加改进,便成了闻名全县的茶叶招牌菜。

喝了一口茶,李翠兰接着说,当她作为云南省唯一代表将要参加在北京召开的劳模代表大会的消息传到安石村,安石村开始沸腾起来,人们为她高兴,并希望她代表安石茶乡,把最好的茶叶送到北京。社里用骡车把26岁的李翠兰送往临近的云县,这是她第一次走出凤庆县,仅这一段就走了两天。而后,她从云县坐老货车前往昆明,现今只要三四个小时的高铁路程在当时足足用了25天。到了昆明后,又坐了两天的小车才去到火车站,搭上火车去北京,火车也跑了好几天,多久我已经记不清了。李翠兰满怀深情的讲述里,又让我回到她的故事之初,真不知道要感谢李翠兰的双手采茶法还是安石的茶叶!岁月更替,对于茶的深情依旧执著的李翠兰,许多疾患缠上了她的双手,痉挛、放射性的疼痛以及淤积起来的风湿因子,都在试图逼停她伸向茶园的双手。

在北京,李翠兰后悔不已的是没有带一片茶叶去,因为路遥途远的原因,站在天安门城楼前,她想的还是故乡的茶叶,水草蓊郁,茶园青青,每一次采摘,都是向自己致谢,对生命顶礼。一片茶叶引领着她走过日渐狭窄的暮年,当人间芜杂的声音渐渐褪去,只有藏着蓓蕾与草香的茶园,仍然牵萦着李翠兰老人的心,她喜欢在茶园度过水墨晨昏,聆听小鸟亲昵的耳语,与板结的泥土较劲,对季节的流转已没有过多的期待,啼莺绕耳,捻一枚新芽,春意悠阔,她喜欢看一片茶叶出视,那是仰慕的角度,无限接近于表白。即便是生病住院,拨下吊针,让她惬意不已的地方仍然是茶园。

2024.4.6:现年93岁的李翠兰老人在自家茶园里采摘春茶,并接受作者采访,摄影 许文舟

再一次拜访李翠兰老人,是今年春茶开采时节。约好朋友去安石走茶山,走着走着便走到了安石村中林冈李翠兰老人家的茶园。午后的阳光开始火辣,但在茶园里仍然一片清凉。李翠兰老人正在摘茶,身背的竹篮里早已盛满青葱的茶叶,老人今年已经93岁了,我向她儿媳表明了我的担心,毕竟这茶园实际是挂在陡坡上的一片,就我上去也需要有人拉扯,而一位93岁的老人却在上面围绕着一棵棵茶树不停地变化姿势采摘。儿媳说她也劝过多次,叫老婆婆不要来摘了,但只要一到春茶季,老人比平时起得还早,起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已被家人藏起来了的竹篮,不让她上茶山就像是不让她活一样,她会发脾气。后来,家人也就默许了,不过在她身后跟着小儿媳,左右照顾着一点。

一边摘茶,一边闲聊寒暄,聊茶叶聊生活,只要一谈到北京出席劳模代表大会,李翠兰老人就闭口不谈了。看着她发型潦草,几近全白,但一脸坚毅,根本就看不出她早已是个耳背者。但她感知春风,闻香起早,一双手仍然在茶树上雀跃灵动。一片茶叶是离生活最近的道场,倔强的本性使得她接纳了一切拜生活所赐的残酷。与十多年前的采访相比,随着年纪的增大,李翠兰老人甚至不愿谈及她一生最光高的时刻。

2024.4.6:现年93岁的李翠兰老人在自家茶园里采摘春茶,并接受作者采访,摄影 许文舟

大会结束后,李翠兰便带着全国劳模奖章和一张近1.5米长的大会合影照片返回了云南凤庆。随后,全县开始推广李翠兰开创的快速双手采茶法,社内党支部组织了以她为首的“采茶十大姐”认真劝学,她谦虚务实投入到推广这一方法的实践中。李翠兰的采摘经验主要是做到四快:眼快、心快、手快、脚快。“首先思想要集中,眼睛看好茶芽生在哪里,如何生法,心要想到如何采法……采时要坚持质量,做到不带鱼叶,不掰马蹄,不用指甲采茶梗,要用手指折断茶梗,手里采下的茶不握紧,即时松松地放入篮内,保证茶叶不变红。”在积极推广采茶法的同时,她也不落下采茶任务。基本上都是早出晚归,累了便在茶树下歇歇。在李翠兰的带领下,临近县区的妇女都到凤庆向其讨教双手采茶的方法,她也培养出一批采茶能手,提高了滇红茶生产的效率。人的一生,总有很多难忘的瞬间,李翠兰也过了许多让她感到透不过气来的日子,但面对采访,她不愿谈及先她早走的老伴,一年饥饿的困局,儿多母苦的囧境,倔强的本性使得她接纳了一切生活所赐的悲伤。事实上,李翠兰觉得,只有一片茶叶懂她。一生只有一片茶叶懂又如何呢?经历太多故事紧紧围绕一片茶叶,回甘与苦涩分陈两面,总不能只为一面活着。

现如今,李翠兰已是耄耋之年,长年累月的采茶劳作,使她的双手特别是食指上已长满老茧,指尖关节也发生了变形。那可是使针线活的纤纤玉指,让生活给弄得满身是伤。我与老人相隔着三十多年的岁月鸿沟,但丝毫不妨碍我与她的交流。当我问起她是否记得我曾采访过她两次,她没有回话。我想,对于一位因为采茶而出席全国劳模大会的人,一定有数不清的媒体前来采访,“放鹤去寻山里客,任人来看四时花”,不管什么人前来,李翠兰老人都会热情接待。她心无旁骛,只专注于茶叶,在弯腰、伸手重复的动作之间,靠拇指与食指的搭配进行掐、采、摘。一生只有一片茶叶懂得又如何呢?经历太多故事紧紧围绕一片茶叶,李翠兰的命运总是交织着苦涩与回甘的人生翻转。

2024.4.6:现年93岁的李翠兰老人在自家茶园里采摘春茶,并接受作者采访,摄影 许文舟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人与茶的关系,除了人的口啼好与茶原真之味的相互吸引,更有一份感情的羁绊。每一次弯腰,既是动作也是姿态;每一次伸手,既是获取也是交流。如今,已到耄耋之年的李翠兰依旧身强体健,家里的20余亩茶园80%由她自己采摘。采茶时,她习惯性含着一片鲜叶解渴,看到记者前来采访,她停下手里的工作笑着说,“现在生活越来越好,我也要多活几年,把茶种的更好。”

(许文舟 中国作协会员 中国徐霞客研究会事理 临沧市作协副主席

文、图:许文舟 供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