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芳赐:用四十余载,“复活”昆明十里香茶
开云娱乐官网下载 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一头大象-开云足球app下载官网最新版

张芳赐:用四十余载,“复活”昆明十里香茶

张芳赐的家位于昆明龙泉路上的一处教工宿舍区内。初冬,昆明天气偶尔停留在2~3℃,寒冬将人困在家中,少有人出门走动,习惯了忙碌的张芳赐却很少让自己闲下来。气温困住脚步,但困不住思维,闲暇时,他常坐在客厅靠窗一侧的单人沙发上整理资料,疲了,转头就能看到落满金黄色银杏叶的小区路面,有时,为给生活增加点情调,他还会抱起乐器弹起小调。

初见张芳赐时,他头戴贝雷帽,脚踏登山鞋,走路矫健有力,说话时思维敏捷,活脱脱像是电视剧《嘿,老头!》里的走出来的老戏骨李雪健。张老办事雷厉风行,有自己的把控,从家到小区大门口迎接访客的这5分钟内,他家门全程敞开,没有一丝顾虑。


走进客厅,最引人注目的,是友人为他题写的一首《十里香赋》:“千年珍茗天下甲,昔日皇宫显芳华。喝水要喝吴井水,品茶当品十里茶。”如果说客厅是他接待客人的地方,那么书房则是他的私人宝地,很少让外人进入,要是有机会见识过房间里放置的东西,你用“茶叶藏宝库”来形容它也不为过:闲置鞋架上整齐排列的咸菜罐里装的不是烹调佐料,而是干燥后的茶果、茶花、茶树枝条;墙角直立的棍子不是登山拐杖,而是茶树枝干标本,每一份标本上都细致地用小标签记录着采集自何处、海拔多少……

图片描述

“建立一个完整的标本要经过四季调查和采摘等工序,远比想象中要难。”作为云南农业大学茶学院教授,这样的标本,他在学校里还有2000多个。

 

 

以下为张芳赐先生2019年12月02日的口述实录:

 

作为“支边战士”来到云南


我老家是农村的,在福建省连城县,自记事起家里田埂上就种有20多棵茶树,制成的茶主要供自家饮用,所以我与茶结缘的时间比较早。据我父亲说,家里的这20多棵茶树是从我祖父辈就传下的。在福建,人们饮茶的历史很长,茶也成为了家家户户不可少的常备品,特别是在农村,客人进到家,我们首先就要给他递上一杯茶作为招待。

说起考大学,1952年全国统考我报考的是复旦大学,录取在茶学专业,但不久后就遇到全国大学进行院系调整,按照当时毛主席的指导思想就是说,城市里不适合办农业大学,特别是上海等地,很多人读了几年大学连韭菜和小麦都区分不清楚。经过调整,我们复旦大学茶学专业学生就全部调到了安徽大学进行学习;到了1954年,安徽大学农学院成立,我也就因此算作毕业于安徽大学农学院。


当时,中央很重视我们大学生的工作分配问题,临近毕业头一年就通过辅导员、学生干部向我们传达消息:明年有机会分配有志青年到大西南、大西北支援当地建设。这成为了我来到云南的契机。


国家对支边人才的选拔条件也非常苛刻,不是报名就能去的,要满足条件才能入选,其中就包含:个人出身、家庭成分、学习成绩、本人简历、对党的认识、身体素质等方面;那会儿,我作为学生干部,而且已经是共青团员,为了响应国家号召,我就向学校报了名,决定报名的时候我非常兴奋,感觉我能够去支援大西南、大西北的建设是一件很光荣的任务。经过筛选,我最终得到了去大西南、大西北支援建设的机会。毕业合影上,“支边战士”这几个红标大字一直是我的骄傲。

与一般的大学生分配不同,我们分配工作的时间较他们要提前一个月。当时我们支边分配到西南区的有6个人,西北区的有2个人,我是西南区6人之一。那会儿西南行政区的政府所在地是在重庆,我们到当地住了一周后,其中3人被分到了西康省(中国旧省名),3人被分到云南省,我也就因此来到了云南。在组织部住了两周后,就确定了将我们三人分到农业厅就职,其中两人在茶科所,我则在云南省政府农林厅(农业、林业、水利、气象、轻工、农副产品等都归农林厅管理)。

 

创建云南农业大学茶学专业

 

云南是茶叶主产区,当时有16万多亩的老茶园,由于解放前后这些茶园长期无人管理,都荒芜了,所以工作期间,我的任务主要是恢复和垦复老茶园。当时工作起来困难很大,明显地发现云南省在茶叶技术方面的力量不够,光有政策但没人下乡指导是行不通的,就那时的情况来说,1954年左右,云南省里只有两个人能够做茶叶技术指导,力量太薄弱了,完全跟不上发展。

由于当时云南还没有茶学专业,所以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开始,云南省就从浙江、安徽、福建、湖南等地调入大学生支援产业技术发展。但那个年代云南条件非常艰苦,即便是在城区交通条件和经济条件都很差,更别说乡下了,多数地方是有路但不通车,即便有车也是定时定点出车,且时间间隔长;再加上云南茶园大多在少数民族聚集区域,大家都用方言交流……种种原因就导致从外地调来的大学生很难待得住,多数人待一两年就申请调离。

 

“没有科学技术,要发展生产是不可能的。”为解决人才缺乏问题,当时云南省第一任省委书记阎红彦就提出:云南要自己办学校培养技术人员来发展生产。但当时云南达不到办大学的条件,只是在1956年左右办了大理农校,在里面设置了茶叶专科。这期间,总的来说云南的技术干部非常缺乏。到了文革前,云南政府下定决心一定要创办茶学专业,我记得当时任云南省副省长兼云南省农业大学校长兼党委副书记的王启明也提出,云南是产茶大省,茶叶亦是全省的支柱性产业,一定要自己培养相关人才、创办“茶桑果”系(专业),他认为这三种东西(茶树、杉树、果树)是云南最有特色的。

当时省里征求我的意见,由于我非常了解其中情况(1954年—1972年张芳赐都在农林厅工作),觉得培养人才也确实必要,就愉快地接受了他们的提议,并去到建校地考察,后在校任职。那个时候云南省农业大学校区是建在寻甸县天生桥的一个小山坡上,它的前身是昆明农林学院,茶杉果系也就在那创办,当时条件很差,就连校舍都是重新建的。鉴于学校条件实在有限,我则被安排住在距离学校七八公里外的镇上,每次去学校教学都要徒步两三个小时。

院系创建好,但师资从哪里来又成了问题。茶杉果系建立后,学校针对茶叶教学成立了一个茶学专业筹备领导小组,成立的原因在于,果树教学已经有老师,但茶树和杉树还没有老师来教学,而我恰好是从农业厅出来的,曾管过全省的农业技术干部,不管是对上、对下都非常熟悉,当我向农业厅提出需要从农业技术干部中挑选出合适的教学者时,各方面都很配合、支持。师资筹备工作非常繁琐漫长,有的还需要跨省调配,整整经历了三年才全部完成。1973年,云南农业大学茶学专业开始正式对外招生。

 

开创先例,编写适合云南茶学的专业教材

 

云南农业大学茶学专业开始招生后,前三届学生都以云南籍学生为主。第一届共招收了30名学生,其中,现已退休的云南农业大学教授蔡新就是当年招收的第一届茶学专业学生之一;1975年,第二届招收了60人;由于招收人数逐年增加,校区条件跟不上,学生宿舍空床紧张等,所以招生比之前推迟了近一年,1978年第三届茶学专业学生才入校。
云南的茶叶情况与外省不同,云南是大叶种茶,外省是小叶种茶,所以在教学教材上就不能沿用外省的。当时除了应用教材外,其他专业教材都是我们按照云南茶叶的特性自己编写的,其中包括:栽培、制茶、审评等。

除了集合优质的师资条件、编写因地制宜的书本外,我们还在距离学校三公里外的地方建立了十余亩茶园基地,提供学生实习;与生产结合、与企业连接,让学生参与到实践中去,经过多重磨练,学生的基本功也培养的比较好。作为教师,当时我有个想法:即便我们新办学的云农大(茶学专业)办学不能超过安徽农大,但我们也要争取能够达到它的水平。

 

对我个人而言,在校时我除了院系管理工作,还在实际教学中教授茶树育种这门课。后受蔡希陶(著名生物学家)的影响,我对植物分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时在植物界,能够发表一个植物新种就好像是做出了一个很重大的科研成果一样,是世界公认的,且可以用发现者的名字命名,这对于植物研究者来说成就感非常高。凭着这种信念和兴趣,1979年我提交了在云南师宗县新发现的茶树山茶属新种——“大厂茶”的相关材料,并于1980年发表在《植物研究》上,这让我非常自豪;此后,我又编写了《茶树原产地——云南》一书,里面也记载了一些后来我发现的山茶属新种。

张芳赐参编的《茶树原产地——云南》《茶经浅释》,周重林收藏本


抢救、挖掘和保护中国历史名茶——昆明十里香茶

 

十里香茶是昆明历史传统名茶,因其具有特殊的花香,外形条索紧秀,色泽绿润,滋味纯和回甘而得名“十里香”。我们过去得到的资料说它在唐朝时就有栽培,原产地就在昆明东郊十里铺、归化寺、两面寺一带,明清时成品茶曾为贡品,“喝水要喝吴井的水,吃茶要吃十里香”流传了数百年。清同治年间,杜文秀(农民起义军)听闻农民因贡茶背负了承重的负担,就带头放火烧茶园,“春风吹又生”,少部分茶树因根部未被破坏得以发芽再生。几经战乱,到解放时,林间、田边地角残存的十里香茶不足百棵,产茶量极少,更谈不上能够作为商品在市面上流通,从这个层面上看,可以说昆明十里香茶实际上是灭绝了。

十里香标本  图:阮殿蓉


1955年,我被借调到昆明植物研究所接待苏联专家考察时,听说了“十里香”。在蔡希陶介绍下,我又认识了老园艺专家刘幼镗,刘幼镗并不是做茶叶研究的,但是他家以前开着一家六合茶场,他告诉我:“在昆明,成片的十里香已经看不到了,但是在我刘家花园里还有几棵。”后来,我多次去现场采茶回来试制,发现这种茶香气非常好,做出来的成品茶很不错,便立刻打报告希望政府对十里香进行保护。遗憾的是,因为科研力量有限,报告并没有被批准下来,我心里非常难受,如果再不保护,十里香就真的有灭种的危险了,但我也没有放弃,通过一些努力,我们去刘家花园移栽了一部分茶树,做了异地保护

 

1972年,在我的一再申请下,云南农委拨款保护十里香,也是在那时候,我开始正式研究保护十里香。1982年,我所在的云农大茶叶系向当时生产塑料大棚的中央农业部拖拉机厂定制了一个长30米、宽8米的塑料大棚,使十里香的培育条件得到改善,更开了当时云南省第一个应用塑料大棚培育茶苗的先河(当时,塑料大棚多用在园艺上)……

张芳赐 十里香茶厂  图:李乐骏

经过研究我发现,十里香虽然是非常有名的茶,但它的茶树是一个“群体”,所谓群体,就是五花八门的东西都在里面,不统一,比如人群中有高矮、胖瘦等;后来我花了四年将这些仅存的十里香茶树群体分为八个类型,经多年选育,才有了出我现在在基地里栽种的1号、3号这两个优质品种。

 

 //

 

退休后的张芳赐将更多时间投入到了十里香茶的研究中,成果斐然:2010年,他把试种出的十里香茶拿到上海世博会,获得了绿茶类金奖2011年送到日本参加世界绿茶协会评比,又拿到了世界仅有的九个金奖之一……目前,张芳赐在石林风景区附近的山头上村,已经建立了200多亩的“十里香”贡茶繁育生产示范基地,每年可繁育“十里香”茶苗17万株,已进入盛产期的十里香,制成茶后将会给更多人带去味蕾上的享受。

图:郑子语

文:王娜

编辑:包琪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