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元成:从千里学茶的大学生到茶叶大叔
开云娱乐官网下载 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一头大象-开云足球app下载官网最新版

田元成:从千里学茶的大学生到茶叶大叔

紫阳富硒茶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一代又一代茶人的奉献,田元成就是大家熟悉的紫阳茶人之一。他是紫阳县第一个茶叶专业的大学生,他的职业生涯,也从来没有离开过茶叶。田元成长期从事丰产茶园培育、烘炒青紫阳毛尖制作工艺研究推广、“三支”名茶研发、天然富硒茶标准制定等工作,是紫阳富硒茶开发的先行者和贡献突出者。

田元成1957年5月出生于紫阳县汉王镇。1977年时逢全国恢复高考制度,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安康农校畜牧兽医班。1978年,安康农校扩大招生规模,新增了蚕桑、茶叶专业,学校从农作、畜牧兽医两个班中选拔了10名学生送往江西省婺源茶校、安徽省屯溪茶校、四川省南充蚕桑学校学习茶叶和蚕桑专业。田元成便是被选中的10人之一,21岁的他从安康来到了婺源,成为解放后紫阳县第一个茶叶专业的大学生。

1980年12月,学成毕业的田元成被分配到紫阳县红椿区农业技术推广站,红椿区是紫阳县最大的茶叶产区。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他凭借双脚,跑遍了全区6个乡镇56个社队的茶场和60个大队的18000多亩茶园。经过多方考察,结合紫阳县茶园生长、管理现状以及茶叶加工技术,田元成提出了关于低产茶园改造、丰产茶园培育、茶叶机械化加工的建议。1982年,他指导全区加工的炒青茶被县茶厂定点收购,价格比传统晒青茶翻了一番,之后县茶厂成为上海口岸出口炒青绿茶的主要原料基地。

这一年,他按照在学校学习的手工茶制作技术,手把手地教会了6个乡镇的茶叶专干做手工茶。同时,他选择红椿区具有代表性的红椿镇茶场,亲手采摘制作手工茶,并将制好的干茶寄给省茶叶公司、省农业厅等单位的茶叶专家审评,样茶得到了陕西省农业厅和陕西省供销社两个茶叶主管部门的认可。1983年,田元成被陕西省农业厅推荐选送至浙江农业大学茶叶系全国茶叶干部专修班学习,这是农业部加强茶叶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举措,全省仅有两个名额。

从浙江学成归来的田元成被安排至紫阳县城在多种经营局工作。他负责县多种经营局茶叶技术推广站工作,天地更为广阔。他向领导建议从基层选调两名茶叶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茶叶技术推广的队伍,率领县茶叶技术推广站一班人,在全县开展了低产茶园改造、茶园丰产栽培试验,茶叶加工技术培训和指导等工作。1987年,安康茶叶质量评比会议在紫阳举办,紫阳茶叶样品获奖达到50%以上,紫阳绿茶手工烘炒青加工技术得到业内认可。

紫阳毛尖茶质量和知名度的提升,带来的是茶叶价格的上涨。紫阳毛尖茶价格由传统晒青毛尖6.9元一斤,上升到手工烘炒青毛尖60多元一斤,最低一斤烘炒型毛尖茶价格也在38元以上。田元成顺势而为,从镇巴县协调回50口龙井大锅发放到全县产茶大村,推广名优茶手工烘焙干燥加工技术。当年全县加工名优毛尖茶15余吨。紫阳县烘炒型茶叶加工技术走向成熟,紫阳茶连续在安康地区和陕西省茶叶质量评比中获得大奖。田元成主持和参与的低产茶园改造推广项目也获得了安康地区科技进步一等奖的荣誉。

1987年5月,为了让紫阳茶走得更远,茶农的价格卖得更高,田元成背了10斤自己用烘焙型工艺制作的紫阳毛尖茶来到北京市茶叶公司王府井大街碧春茶庄。总经理石承现场开汤冲泡品鉴紫阳毛尖茶后,十分惊诧:没想到陕南还有这样好的产品。石承当即留下了10斤茶叶,并以每斤茶38.5元的价格给紫阳县茶叶技术推广站打下欠条和收货单。事后,紫阳人看到王府井大街碧春茶庄紫阳毛尖零售价是每斤150元,是进货价的3倍之多。

之后,田元成又带着茶叶从北京辗转到安徽农学院专程拜访他的老师——国家制茶泰斗陈椽教授,陈教授在他的工作室对紫阳毛尖茶和九华毛尖进行了对比审评,并给予紫阳毛尖很高的评价。田元成记得审评结束时,陈教授的研究生打算把紫阳毛尖叶底倒掉,陈教授对田元成说:“小田,这个茶很好不能倒掉,倒到紫砂杯里,下午我还要喝。”得到老师的肯定,田元成对用烘炒型工艺制作的紫阳毛尖茶信心更足了。此后,他又带着茶样来到杭州中国茶叶研究所拜见程启坤所长、阮一城研究员、茶叶审评研究室主任沈培等茶叶专家,各位专家对紫阳毛尖茶的研究和开发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宝贵意见。9月份,中国茶叶研究所党委书记兼所长程启坤一行5人来到紫阳县,围绕全国扶贫开发、硒的发展和利用、名优茶开发等主题实地考察指导,由此开启了紫阳县与中国茶叶研究所长期战略合作的先河。在专家们的建议意见下,紫阳县把延续了几千年的紫阳茶正式更名为紫阳富硒茶。

1988年,田元成与紫阳县茶叶研究所老专家程良斌合作,在和平茶厂、毛坝关观坪山国营茶场开展紫阳富硒茶品质、含硒水平及保健作用研究、名优茶研制开发的等工作。一天下午,他接到家里打来的电话,说女儿出生了,他连忙请假回家照顾妻儿,但在家里住了不到一个礼拜,他就再也呆不下去了,他挂念着科研项目:名优茶加工季节不等人,不能因为自己家事耽误了科研项目进程。他安慰好妻子后,又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在杀青工艺中,为了求得最准确的减重率,田元成连续杀青了17锅鲜叶,程良斌测试重量结果,减重率基本一致,说明同一批鲜叶杀青程度工艺控制一致。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田元成认识到产品质量的控制是紫阳富硒茶健康发展的首要问题,起草制定紫阳毛尖茶标准的想法在他心中萌芽。1988年,他正式提出制定紫阳毛尖茶地方标准的建议,建议很快得到了紫阳县茶厂王道文、紫阳茶试站胡兴礼等茶叶专家和省级有关部门的的支持,随后,他执笔起草了《紫阳毛尖标准》。1988年5月1日,陕西省技术监督局发布了《紫阳毛尖茶地方标准》(DB/6100 X55 011—88),此标准由田元成、王道文、胡兴礼参与起草,由陕西省农牧厅、陕西省食品工业协会提出。

1989年紫阳县成立茶叶局,田元成担任茶叶局业务副局长,主要负责推广名优茶加工机械。借着江苏与陕西对口扶贫的机遇,田元成重点对紫阳县名优茶加工工艺进行提升改造,先后引进江苏碧螺春和浙江西湖龙井一些先进的加工技术,特别是龙井茶的理条、足干焙香等技术。同时,田元成带领全县茶叶技术骨干先后研发出了紫阳翠峰、紫阳银针、紫阳香毫三支名优茶,加上传统工艺制作的紫阳毛尖,这四个品种分别获得西部地区“陆羽杯”名茶奖、中国优质食品金奖及杭州首届国际茶文化节名茶奖,这些荣誉让紫阳毛尖茶一时声名鹊起。1990年,安康地区首届饮茶节在紫阳召开。这一年,田元成因参与紫阳毛尖研制、陕西省名优茶标准的制定和陕西省农业技术科学普及推广等项目工作,分别获得了安康地区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陕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他在《中国茶叶》《浙江茶叶》《安徽茶叶通报》《贵州茶叶》《江西蚕茶通讯》《陕西农业》等刊物发表茶叶论文20多篇,多次获得优秀论文奖,被评为陕西省农村科普宣传先进个人和紫阳县优秀科技工作者,成为当时全省最年轻的茶叶高级农艺师,被各新闻媒体报道称之为“茶乡才子”和“争着抢的科技达人”。他也被多次推荐当选县人大代表和县政协委员。

田元成担任紫阳县茶业局局长后,围绕紫阳富硒茶产业的持续发展,结合全国茶区的科技进步和市场主体变化,积极向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献计献策。县上“四大班子”领导走出去学习福建安溪县、浙江省新昌县、安徽繁昌县等地先进经验后,统一了紫阳县持续加强基地建设和茶叶专业市场建设的思想,随后,田元成等5人起草了《紫阳天然富硒茶标准综合体》,该标准由陕西省供销合作社提出,陕西省质监局2003年9月9日发布。陕西省地方标准《紫阳富硒茶标准综合体》成为全国富硒茶独有标准综合体,抢占了富硒茶生产和销售的制高点。该标准的发布实施,规范了紫阳良种丰产密植茶园建设和茶叶加工体系建设,推动了茶园建设良种化、标准化、园林化、生态化,茶叶加工体系建设工厂化、工业化、标准化。在田元成任局长的10年间,全县新建良种密植丰产茶园10万亩,由此推动全县茶园面积发展到18万亩。

2017年,在茶叶系统工作一辈子的田元成退休了,但身为茶叶高级农艺师的他,对紫阳富硒茶的热爱和眷顾不会停止,依旧在为家乡的茶产业发展发光发热。退休后的田元成不仅为紫阳县几个茶叶品牌龙头企业做顾问,出谋划策、培训指导、解决技术难题、开发新产品,提升产品和企业形象;还为千家万户的茶农进行全方位的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利用科学技术和现代市场信息,提高茶农收入;并利用自身在茶叶行业中的影响,积极争取有关茶叶科研项目;利用紫阳丰富的茶树资源和夏秋茶原料,开发研制紫阳富硒红茶、黑茶、白茶和黄茶,参与修订《紫阳富硒茶标准综合体》,承担着国家农业部全国富硒茶行业标准的修订和陕西省相关茶叶标准审定等工作。

针对农村新型农业主体的变化,他受邀成为紫阳县总工会、紫阳县人劳局技能培训中心、紫阳县茶业局、紫阳县农林科技局、紫阳县市场监督局联合举办的“职业茶农培训”高级讲师和班主任,为全县培训职业茶农、茶叶职业经理、评茶员、茶艺师1500多人。结合大众媒体的发展,他积极发布各种茶叶知识、技术信息、茶文化知识、市场信息,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茶叶大叔”和“大叶泡茶神”。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这句话用在田元成和茶叶之间再合适不过了。从初出茅庐,千里学茶的学生,到产业的推动者,标准的制定者,不知不觉,田元成已经和茶结缘40余年,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田元成都将自己的人生和紫阳茶紧紧捆绑在一起,他参与并见证了紫阳茶的发展,紫阳茶也成就了田元成灿烂的人生。

来源:陕茶网

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