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跃:应该重视对茶类和茶道演变的研究
开云娱乐官网下载 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一头大象-开云足球app下载官网最新版

张跃:应该重视对茶类和茶道演变的研究

2021年7月8日,来自北京、河北、内蒙古、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和江西八省(直辖市、自治区)的40余位万里茶道领域专家、学者和媒体记者,参加了由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共同发展研究院和中华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会联合主办的首届“万里茶道申遗”学术研讨会。北师大全球共同发展研究院公众号近期陆续推送研讨会上专家发言整理。

张跃

湖南安化县万历峰茶文化研究所所长

大家下午好!我谈一点自己的理解,请大家批评指正。

既然我们这个研讨会讨论的是万里茶道申遗,我就想谈一谈自己理解的研究对象的问题。

首先,文化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对万里茶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我认为特别还要重视精神文化层面的研究。从我们以前了解的研究情况来看,最容易忽视的一个方面就是茶歌、茶谣、茶舞等方面的研究,另外就是茶礼、茶俗等方面的研究。中国是礼仪之邦,且“茶为国饮”。每个地方的茶礼、茶俗是不一样的,张维东老师上午已经讲过中、蒙、俄茶俗方面的差异。

另外,从万里茶道变迁这个角度而言,为什么研究中国茶类的演变?我们安化县万历峰茶文化研究所基本的初衷是品好茶、推好茶、弘扬茶文化。那么什么是好茶?适合自己的就是好茶。中国的六大茶类就是按发酵的程度区分的。完全不发酵的绿茶,我原来是不能喝的,因为绿茶是寒性的,而我的肠胃是寒凉型,但是后来喝安化黑茶就调理过来了。同理,天寒地冻的中国牧区,牧民一般也不喝寒性的绿茶,只喝温性的黑茶。安化是“中国黑茶之乡”,而安化黑茶种类演变就和万里茶道变迁相互影响。最早的安化黑茶实际上只有黑毛茶,安化黑毛茶首先运到陕西的泾阳,再从陕西泾阳运到牧区,而现在的很多人把安化黑茶就理解为砖茶,但陕西泾阳最早做的是有金花的“茯砖茶”,所以一般人就认为安化黑茶就只有长金花的“茯砖茶”。实际上安化黑茶从历史的演变的角度来说,是分为“三尖”、“四砖”、“一花卷”几大类的。最早的安化黑茶是散的黑毛茶采成一个布袋包或者一个篾篓包再运输到牧区。2005年CCTV2经济频道“鉴宝”栏目报道的那一篓50斤的安化黑茶,就是用篾篓踩紧的安化黑茶中的“天尖茶”,当时估价好像是48万元人民币,安化黑茶也就是从这期“鉴宝”节目开始在我国内地出名的。安化黑茶运量最大的是晋商,比山西晋商还早的是陕西商人。

据史料记载,在明朝万历年之前,安化黑茶就做得有树形的“花卷茶”,也就是先用竹篾片做出花格篾篓,再把安化黑毛茶蒸软,然后把蒸软的安化黑茶装进篾篓,最后把装了安化黑茶的树形篾篓踩紧、晒干。把安化黑茶做成树形的“花卷茶”的主要目的就是便于运输:到沙漠就用骆驼运输;在安化山区则用马运输。安化黑茶中的树形“花卷茶”,因为以老称为一千两重的种类最多,所以,安化黑茶中的树形“花卷茶”又被叫做“千两茶”。

安化黑茶“花卷茶”中的“千两茶”,在1958年曾经停止生产过,因为当时的运输方式改为了汽车运输,所以安化黑茶“花卷茶”就都改成了“花砖茶”,因为“花砖茶”是一箱一箱的,便于汽车运输。当时的花砖茶,好像是三公斤一块。我们安化县从宋朝开始就一直做叫做“边销茶”的安化黑茶。所谓“边销茶”,就是主要是中国边疆牧民喝的安化黑茶;改革开放前的安化人,因肚子里没有油水又吃不饱饭,大家都不喝特别能“刮油”的安化黑茶,只做给餐餐吃肉的边疆牧民喝;现在的安化人男女老少都喝安化黑茶预防“血脂高”、“血压高”、“血糖高”、“尿酸高”等“富贵病”。

所以,研究茶类地演变,就能更准确地研究茶道变迁,因此我就有一个建议:万里茶道上各个节点的城市或市镇,要特别注意收集当地历代的各种茶类和各个时代茶道变迁史资料。安化黑茶,一般人认为都是经过安化资江,再经过汉口这条水路往北运的。事实上,在抗日战争时期就不是这样,当汉口被日本人侵占之后,安化茶从汉口运不出去了,从南边的广州也运不出去了,安化茶就先运往四川,再往新疆等边疆牧区和蒙古、俄罗斯。所以,我要重点讲的第二个问题就是“万里茶道”的变迁与“中国茶类演变”的关系,我上午就想到了一个课题的题目:“万里茶道的变迁史”。

安化县作为我国茶叶的主要产茶县,应该是万里茶道的主要起点之一。1915年的“环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即现在所说的“世界博览会”在美国举行,安化红茶,当时就获得金奖,其后安化红茶畅销到整个欧洲,在当时的欧洲红茶市场,甚至有“非安化红茶不买”的说法。但是真正的红茶起源不在安化,安化红茶起源于福建。1840年的鸦片战争,有人说,实际上是因为英国人喜欢喝中国红茶,把英国的国库都掏空了,缺德的英国才向中国贩运鸦片,把中国的国库掏空,把中国的国民变成“东亚病夫”,才导致了中英“鸦片战争”,所以,有人说“鸦片战争”的实质是“茶叶战争”。

总之,研究万里茶道,还是要研究一下中国茶类,并要把万里茶道与时代的变迁等方面要结合起来研究;还要特别注意研究这方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他的东西我就不在这里多讲了。

谢谢大家。

来源: 北师大共发院  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共同发展研究院,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