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茶产业发展“十三五”回顾及“十四五”展望
开云娱乐官网下载 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一头大象-开云足球app下载官网最新版

我国茶产业发展“十三五”回顾及“十四五”展望

茶产业是过去我国脱贫攻坚的重要支柱产业,也是被寄予厚望的乡村振兴支柱产业。茶产业持续高质量发展既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意义重大。本文总结“十三五”期间我国茶产业发展在规模布局、加工结构、消费贸易等方面的突出亮点,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十四五”茶产业发展进行展望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十三五”我国茶产业发展回顾

1. “十三五”我国茶产业发展现状

(1)生产规模持续扩大,布局重心继续西移

“十三五”期间,我国仍是世界第一大茶叶生产国,生产规模再创历史新高,但规模增长逐渐趋缓,增幅远低于“十二五”。茶园面积从2015年264.1万 hm²增至2020年321.6万 hm²,增长约21.8%;干毛茶年产量从228万 t增至293万 t,增长约28.5%。除江苏、河南茶园面积基本稳定外,其余各产茶省茶园面积均实现增长,其中有10省(区、市)增长 30%以上,主产省中广东、湖南、湖 北、陕西、广西分别增长50%、38%、37%、36%、34%。分区域看,我国中部5省茶园面积增长26%,西部8省 (区、市) 增长23%,东部6省增长12%,布局重心继续西移,中西部地区茶园面积占全国的比重提高1.5个百分点,达到82%。

(2)茶类结构更趋均衡,加工能力不断增强“十三五”期间,六大茶类产量均实现增长,以绿茶为主导,各茶类发展更趋均衡。绿茶稳定增长,仍居主导地位,约占茶叶总产量的2/3;青 茶、红茶、黑茶分别约占总产量的11%、9%、7%,产量差距逐渐缩小;白茶、黄茶产量快速增长,黄茶产量从2015年的580 t增长到2020年的8 000 t以上,5年增长10余倍。我国茶叶加工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许多茶区完成了初制加工厂改造升级,清洁化加工意识和管理水平显著提高,清洁化、连续化、自动化加工生产线大量建成,精深加工能力增强。“十三五”末,我国茶叶加工厂数量达3.8万家,加工能力大幅提高。

(3)产业效益不断提升,脱贫攻坚贡献巨大“十三五”期间,鲜叶收购均价和干毛茶交易均价总体稳中有升,茶产业效益稳定增长。据统计,全国茶叶一产产值从2015年约1 301亿元增至2020年约1 900亿元,增长约46.04%。我国茶园大部分分布在贫困山区,茶产业为脱贫攻坚发挥了突出作用。据农技部门2019年的调查数据,我国372个国家级和省级贫困县种植茶叶,茶园面积约209万hm²,茶叶年产量约173万t,分别占全国的67%和62%,带动至少3 500万人增收;其中国家级贫困县292个,茶园面积约187万hm²,茶叶年产量约150万t。

(4)消费规模稳步增长,国际贸易稳定发展“十三五”期间,我国是世界第一大茶叶消费国,消费规模稳定增长。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统计,茶叶年消费量从2015 年的168万t增至2020年的约220万t,增长约31%。茶叶消费增长为消化产能提供了保证,茶叶销售总体顺畅,未出现大规模库存积压和卖难问题。我国茶叶出口保持增长态势,2016—2019 年茶叶出口量、出口额屡创历史新高,即使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仍保持较高出口水平。“十三五”期间,茶叶年出口量从2015年的33.7万 t 增至2020年的34.9万 t,约增长3.6%;年出口额从14.9亿美元增至 20.4亿美元,约增长37%;出口单价从4.3美元/kg增至5.9美元/kg,约增长37%;茶叶进口增幅大于出口,但进口茶的价格走低,年进口量从2.4万t 增至4.3万t,约增长79%;进口额从1.2亿美元增至1.8亿美元,增长50%;单价从4.9美元/kg降至4.1美元/kg,下降约16%。

2. “十三五”我国茶产业发展主要特点

(1)文化创新取得突破,发展品牌成效显著

“十三五”期间,作为传统优秀文化重要内容,茶文化传播取得重大突破。2020年5月21日,由我国倡议并经联合国大会批准设立的首个“国际茶日”,在全球掀起关注、庆祝、消费茶叶的热潮,成为世界茶叶发展史上一个重要时刻及重要发展契机。同时,茶文化在我国外交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茶叙”外交成为大国外交重要方式和手段。新茶饮成为潮流文化重要内容,一批新茶饮企业快速崛起,极大地促进了年轻人的茶产品消费。茶叶品牌建设取得新成效,绝大部分产茶省、市、县明确了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加大整合推广力度,品牌知名度快速提高,同时部分企业品牌知名度也大幅提高。茶叶地理标志保护实现突破,2020年中国和欧盟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欧洲联盟地理标志保护与合作协定》将28个茶叶地标产品纳入第一批互认互保范围,将31个茶叶地标产品纳入第二批保护范围,为中国茶品牌开拓欧洲市场奠定了良好基础。

(2)绿色底色更加鲜明,质量安全保持稳定“十三五”期间,茶产业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大面积实施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建设、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及茶园“双减”等项目,研发集成和示范推广了一批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模式和先进技术,全国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达56.6%,为所有作物中最高;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县达63个,带动减少化肥和化学农药使用量,提升了绿色生产水平。福建、浙江、广东等主产省大力发展生态茶园,福建省发布实施《生态茶园建设与管理技术规范》《茶庄园建设指南》等生态茶园标准。

(3)融合发展加快推进,产业水平明显提高“十三五”期间,融合发展成为茶产业新的增长点。一是茶文旅融合发展,延长了消费链条。二是茶电商模式,拓宽了销售渠道,显著提高了市场覆盖率和购茶便捷性。三是新茶饮蓬勃发展,扩大了消费人群,特别是吸引了年轻人消费茶产品。我国茶叶产业化水平明显提升,龙头企业和茶农专业合作社数量增加、质量提高。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0年,涉茶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达109家,省级龙头企业1 139家,茶叶专业合作社达26 800余家。

(4)政策法规更加完善,科技推广支撑有力“十三五”以来,茶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撑力度明显增强,《福建省促进茶产业发展条例》 发挥重要作用,《贵州省茶产业发展条例》 《湖北省促进茶产业发展条例》 于2021年初相继实施;2016年原农业部发布《关于抓住机遇做强茶产业的意见》,2020年农业农村部发布《关于促进贫困地区茶产业稳定发展的指导意见》。

“十三五”期间,我国累计登记茶树品种90个;中国种茶树(Camellia sinensis var. sinensis)全基因组信息实现破解;以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为核心的茶学科研队伍在化肥农药减施增效、夏秋茶利用、黑茶加工等方面取得一批先进技术成果;各级农技推广部门在茶产业标准建设,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等重大项目实施,绿色防控等重大技术推广,以及品牌打造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茶产业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3. 当前我国茶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品结构与消费需求不完全匹配

未来3年我国还有53万hm²以上幼龄茶园投产,生产能力将大幅提高,产量增速明显大于消费增速,茶叶销售压力越来越大。而目前茶叶产品风格不够丰富,同质化产品过多,高价位茶叶比例偏大,适应大众消费水平的平价优质茶比例偏小,适合年轻人消费的创新茶产品种类偏少,有机茶比例偏低。

(2) 生产水平与满足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求存在差距一是品种老化;二是机械化率低;三是防灾能力弱;四是资源利用率低。

(3)产业主体带动做强茶产业能力不足我国茶叶企业规模仍然偏小,具备国际市场开拓能力和产业发展引领能力的大型龙头企业数量少;茶叶品牌竞争力不强,缺少有国际影响的大品牌和市场占有率高的国民品牌。

二、“十四五”我国茶产业发展展望与对策建议

1. “十四五”我国茶产业发展展望“十四五”我国茶产业发展将迎来良好机遇,乡村振兴需要做强茶产业也必须做强茶产业,国际茶日、茶与健康产业融合、新茶饮崛起等有利因素将进一步刺激茶叶消费,促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总体上看,我国茶产业将向种植生态化、产品标准化、经营品牌化、市场国际化、产业融合化方向发展。

(1)发展方式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十四五”期间,茶产业规模增长阶段将基本结束,发展方式将从“规模增长型”转为“质量效益增长型”。政策层面将整治耕地非粮化,组织退出现有耕地上的茶叶;扶持重点将转向组建产业化集团,打造有竞争力的品牌,创新产品和业态,集成应用高值化利用模式,提升产品质量和产业效益。

(2)生产方式向全面绿色转型“十四五”期间,我国茶叶生产方式将逐步实现全面绿色转型。生态茶园有望成为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桥梁,通过赋予茶产品和品牌生态内涵,探索实施碳汇交易兑现茶园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等途径,实现茶产业的生态增效。全体从业者的绿色生产意识将进一步增强,种植环节生态茶园比例将大幅提高。

(3)产品结构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十四五”期间,茶产业融合发展将继续推进,茶产品结构将更加多元化以适应消费的多元化发展。消费者对茶文化等精神层面的消费需求将逐步增多,茶文化体验、研修和文化创意产品等的市场空间有望扩大。茶旅消费、新茶饮消费、茶电商销售规模将进一步扩大,成为茶叶消费、销售渠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茶保健功能将更普遍和深刻地被消费者认识,茶叶功能性产品、衍生产品、跨界产品将得到快速发展。

(4)科技支撑产业发展的作用将更加凸显“十四五”期间,我国茶产业科技攻关能力将进一步增强,茶园机械化、智能化作业,名优茶机采等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发有望取得突破性进展;各地将加快集成创新名优茶机采机制生产技术模式、生态茶园技术模式、夏秋茶高值化综合利用模式,产业整体科技水平将明显提高。智慧茶园、智能工厂等数字茶业建设将逐步启动;从产品端实现质量全程管控和追溯。同时,随着茶叶企业“二代”经营者的眼界素质和知识水平提升,茶产品、业态创新及产业链的科技化改造将引领产业发展。

2. 做强我国茶产业的对策建议“十四五”时期做强茶产业的总体策略是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推进;根本办法是加大力度推进“三品一标”;关键举措是加快推进“一园一机”,即推进集成应用生态茶园模式和机械化生产。

(1)强化政策指导,促进产业发展“十四五”时期,应强化茶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引导,扶持、做强优势区的茶产业集群,增强优势区竞争力,引导非优势区茶园和低产低效老化茶园逐步退出茶叶生产,稳定茶叶生产规模。应重点对优势区生态茶园基地建设和低产低效老化茶园生态化、机械化改造,茶园防灾抗灾设施建设,初精制加工厂现代化改造,茶叶产品、业态创新及品牌建设等方面进行扶持,夯实发展基础,促进产业提质增效发展。

(2)加强文化引领,促进消费扩容“十四五”时期,应统筹推进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发展,发挥我国作为茶叶原产国,茶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结合推广“国际茶日”和全民饮茶,深入挖掘传统优秀茶文化和民族茶文化,大力建设弘扬生态茶文化、潮流茶文化、生活茶文化,对内促进茶产业、茶文化与旅游、康 养、医疗等产业融合发展,拓展茶叶消费内容和渠道,增大茶叶消费规模;对外强化茶文化输出,讲好中国茶故事,培养饮茶生活方式,宣传推广我国茶叶产品知识、茶叶品牌和技术标准,扩大出口茶市场。

(3)聚焦绿色发展,推进“三品一标” “十四五”时期,应重点围绕集成应用生态茶园模式,推进茶叶“三品一标”建设。一是结合各地低产低效老化茶园实施生态化改造,更新培优茶树品种。二是通过培优品种,加强茶园生态建设和土壤养分、病虫害科学管理提升茶叶品质。三是组织实施生态茶园认证和茶园生态化水平评价,赋予茶叶品牌生态内涵,提升品牌价值,打造知名品牌。四是加快建立生态茶园标准体系,实现生态建园、生产管理和认证评价全过程标准化。

(4)抓好两支队伍,强化科技支撑“十四五”时期,应加强茶叶科研和农技推广两支队伍建设,增强科技支撑和技术推广落地能力。继续提升茶叶科技投入力度,加快研发集成生态茶园、茶园全程机械化作业、机采机制名优茶生产、茶园资源综合化和高值化利用等技术模式。稳定和补强基层茶叶技术推广队伍,加快基层推广人员知识更新,为推广工作提供经费保障。借鉴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运行机制,设立国家茶叶技术推广岗位,配合产业体系开展工作,强化技术落地能力。

(5)发挥联盟作用,打造发展平台“十四五”时期,应充分发挥中国茶产业联盟作用,集聚资源力量,围绕产业发展方向,支持建立公益性的发展服务平台。一是建立中国茶及茶文化传播平台,扩大中国茶影响;对内以健康饮茶和茶生活方式传承为核心,传播全民饮茶理念。二是建立茶与健康融合创新平台。三是建立生态茶园促进发展平台。

来源:中国茶叶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