贮藏条件对颗粒型绿茶品质变化规律的影响及货架期初探
开云娱乐官网下载 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一头大象-开云足球app下载官网最新版

贮藏条件对颗粒型绿茶品质变化规律的影响及货架期初探

我国是绿茶生产和消费大国,绿茶主要在我国的浙江、江苏、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山东等茶叶主产省生产。绿茶内含物质丰富,具有抗氧化、抗癌、防龋齿、预防心血管疾病等功效,被联合国卫生组织推荐为六大健康饮品之首。颗粒形绿茶是我国绿茶中十分重要的类别,主要包括内销颗粒形名优绿茶和外销大宗珠茶。

绿茶在贮藏、流通和消费等环节,“色、香、味、形”等指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劣变,影响商品特性和饮用价值,这已成为亟待解决的产业发展问题。绿茶贮藏过程中发生的品质劣变,主要是由于茶叶中理化成分在外界环境因子如湿度、温度、氧气、光照等作用下发生自动氧化、聚合、降解等多种化学反应所导致的。目前,关于环境因子对绿茶品质成分变化的规律已进行了大量研究,但颗粒型绿茶在贮藏过程中的品质变化及其对环境因子的敏感差异性研究依然缺乏,针对颗粒绿茶贮藏品质变化并提出保质期预测方面的研究也鲜有报道。

文章以颗粒型绿茶为研究对象,采用影响因素试验模型,研究水分、温度、光照因子对茶多酚、儿茶素、咖啡碱、可溶性糖、叶绿素等理化成分,及感官品质变化的影响,确定环境因子对绿茶贮藏品质影响的差异性和特征性,揭示颗粒绿茶贮藏品质变化规律。同时,文章进一步采用ASLT方法结合Q10模型,以主要理化成分、感官品质为指标,建立颗粒绿茶的货架期预测模型,用以预测颗粒绿茶在不同贮藏温度下的货架期。为颗粒型绿茶消费、贮藏提供科学指引,并为颗粒型绿茶贮藏过程中的品质提升及相关保鲜技术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01

材料与方法

1、实验材料

颗粒型绿茶,一级,2018年4月生产,购自贵州余庆凤香苑茶业有限责任公司。以50 g/袋铝箔预包装,置于0~5 ℃冷库贮藏备用。

2、实验方法

(1)绿茶影响因素试验

参照《药典》原料药与药物制剂稳定性试验指导原则,设计颗粒型绿茶贮藏短期试验。取绿宝石茶样品适量平铺于直径15 cm表面皿中,使其形成厚度10 mm的薄层,置于药物稳定箱中,按表1所示条件开展贮藏试验,分别于第0、5、10 d取样,用于理化指标测定和感官审评。

(2)绿茶加速货架期试验

为确定颗粒绿茶货架期,开展ASLT实验,以贵州绿宝石茶为研究对象,以50 g/袋预包装,存贮于药品稳定箱中,试验参数参照团体标准TCNFIA 001—2017《食品保质期通用指南》,具体试验条件为:温度(40±2)℃,相对湿度60%±5%;温度(30±2)℃,相对湿度60%±5%,分别于贮存第0、1、2、3、6月时取样,用于理化指标测定和感官审评。

(3)理化指标测定

含水率测定参照GB 5009.3—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水分的测定》;茶多酚、儿茶素和咖啡碱含量测定参照GB/T 8313—2018《茶叶中茶多酚和儿茶素类含量的检测》;叶绿素含量测定参考JOHAN等方法进行测定。可溶性糖含量测定参考刘海英等的蒽酮比色法。

(4)感官审评方法

感官审评参照GB/T 23776—2018《茶叶感官审评方法》,按照外形、香气、汤色、滋味、叶底感官因子由专业审评人员审评。

(5)Q10模型预测货架期

通过对茶多酚、咖啡碱、儿茶素等含量变化的分析,结合感官审评结果,确定颗粒型绿茶在40 ℃和30 ℃下的货架寿命,再根据Q10模型推算常温下产品货架期。对于温度相差10 ℃的两个贮藏条件,产品货架期寿命比率Q10计算方法如式(1)所示,常温条件下产品货架期推算,方法如式(2)所示:

3、数据分析

所有数据均开展3次平行测定,结果以平均值±标准偏差形式表示,采用SPSS 19.0软件分析,使用Duncan检验,p<0.05代表存在显著差异。

02

结果与分析

1、不同贮藏条件对绿茶理化指标的影响

不同贮藏条件下颗粒绿茶的主要理化指标变化见表2。

由表可知,高温、高湿或高光条件下贮藏5 d和10 d后,绿茶中含水率显著增加(p<0.05),茶多酚、氨基酸、可溶性糖、儿茶素总量、EGCG、ECG、EGC、EC、叶绿素a、叶绿素b和叶绿素总量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1)高湿对含水率和可溶性糖影响最剧烈,高湿下贮藏5 d和10 d后,含水率比初始值分别增加了4.2倍和4.3倍,可溶性糖含量比初始值分别下降19.78%、12.57%。(2)高温对叶绿素含量变化最剧烈,高温下贮藏5 d和10 d后,叶绿素b含量比初始值分别下降45.38%、58.33%,叶绿素总量比初始值分别下降19.88%、22.43%。(3)高温或高光下贮藏5 d、10 d,酚氨比显著增加(p<0.05),尤其是高光贮藏10 d,酚氨比达7.82,比初始值增加了38.41%,高湿贮藏5 d呈下降趋势(p<0.05)。而C和咖啡碱含量整体变化相对平缓。

试验表明,茶多酚、儿茶素、氨基酸、可溶性糖、叶绿素在颗粒绿茶贮藏过程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氧化、降解,是其品质陈化劣变的主要物质。且水分、温度、光照因子对颗粒绿茶的化学成分影响存在差异性,可溶性糖易受湿度影响,叶绿素易受温度影响,而茶多酚、氨基酸、儿茶素含量受温度、水分和光照的综合影响,之间差异性较小。理化成分在不同环境因子下含量变化的差异性可能与他们的降解途径不同有关。

2、不同贮藏条件对绿茶感官品质的影响

按照GB/T 23776—2018茶叶感官审评方法,对不同贮藏条件下绿茶样品感官审评,结果见图1。

高温贮藏5 d和10 d后,感官总分分别为81.3分、77.9分,比贮藏前(87.7分)分别下降7.3%、11.17%。高湿贮藏5 d和10 d后,感官总分分别为83.4分、80.1分,比贮藏前(87.7分)分别下降4.9%、8.67%。高光贮藏5 d和10 d后,感官总分分别为84.8分、83.8分,比贮藏前(87.7分)分别下降3.3%、4.4%。

由图可知,高温、高湿和高光条件下贮藏绿茶,其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评分及感官总分均有下降。这些结果表明相较于湿度和光强,温度对颗粒型绿茶感官品质的影响更大。

3、不同贮藏条件对颗粒绿茶理化成分与感官品质影响的相关性分析

采用SPSS分析环境因子对绿茶品质影响的相关性,结果见表3。

由表可知,感官评分与叶绿素b和叶绿素总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968、0.967(p<0.01),与叶绿素a和儿茶素总量呈显著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856、0.840 (p<0.05)。表明叶绿素和儿茶素含量可作为颗粒绿茶贮藏品质变化的关键因子。根据线性回归分析得到方程:y=71.012+1.027x1+18.433 x2-4.559x3(y为感官评分,x1为儿茶素总量,x2为叶绿素b含量,x3为叶绿素a含量)。另外,酚氨比与氨基酸含量极显著负相关(p<0.01),儿茶素总量与茶多酚呈显著正相关(p<0.05),叶绿素总量与叶绿素a、叶绿素b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可溶性糖与EGCG、EGC、ECG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C、EC和儿茶素总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

4、ASLT试验对颗粒型绿茶品质特性影响及货架期预测

(1)ASLT试验对颗粒型绿茶理化品质特性影响

茶多酚、氨基酸、儿茶素是构成茶汤滋味的主要物质基础,这些成分使茶汤滋味醇厚、鲜爽、富有收敛性。可溶性糖是茶叶中的主要甜味物质,是衡量茶叶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

ASLT试验条件下绿茶中主要理化指标随时间的变化见图2。

由图可知,ASLT试验条件下,(1)绿茶含水率显著增加(p<0.05),且40 ℃下含水率增加速率大于30℃。在30 ℃和40 ℃加速货架期条件下贮藏第90 d时,含水率比初始值分别增加27.68%、48.71%,贮藏180 d时,含水率比初始值分别增加41.33%、76.75%。(2)茶多酚含量呈下降趋势,在贮藏90 d后,茶多酚含量比初始值分别下降10.04%、6.05%,贮藏180 d后,茶多酚含量比初始值分别下降10.31%、11.12%,这主要是由于茶多酚在温度、水分影响下,发生了氧化降解。(3)氨基酸含量在测试条件下随贮藏时间延长变化相对较小。(4)儿茶素总量呈下降趋势,贮藏前期(30 d、60 d)下降速率高于后期下降速率。(5)可溶性糖含量在贮藏早期(30 d)呈下降趋势,贮藏中期(60 d、90 d)有所回升,贮藏后期下降显著(p<0.05),贮藏180 d时,可溶性糖含量比初始值分别下降25.67%、31.21%。30 ℃加速货架期条件下贮藏绿茶,(6)叶绿素含量随贮藏时间延长变化较小,40 ℃条件下贮藏第90 d和第180 d时,叶绿素b含量比初始值分别下降19.72%、40.85 %,叶绿素总量比初始值分别下降10.61%、23.48%。

叶绿素是构成绿茶外形、汤色、叶底色泽的主要色素物质,主要由墨绿色的叶绿素a和黄绿色的叶绿素b共同组成,占叶绿素总量的60%~70%。ASLT试验中叶绿素含量下降显著,这主要是由于叶绿素发生了脱镁分解反应。

这些结果表明,绿茶贮藏过程中主要品质成分极易发生不同程度的氧化、降解,导致品质下降,甚至发生陈化劣变。

(2)ASLT试验对颗粒型绿茶感官品质的影响

ASLT试验对颗粒型绿茶感官品质变化的影响如图3所示。

不同ASLT试验条件下,颗粒型绿茶在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均发生不同程度劣变,感官总分也随着时间延长而下降。在40 ℃下贮藏90 d,颗粒型绿茶在感官品质变化上表现为香气有陈气,滋味有陈味、较苦涩,感官评分75.5,比初始值下降13.91%。30 ℃下贮藏180 d,绿茶样品品质变化表现为陈化变质,香气稍有陈气,滋味尚醇稍涩、有陈味,感官评分75.8,比初始值下降13.57%。

(3)Q10模型预测颗粒型绿茶货架期

以叶绿素和儿茶素含量为主要理化指标,结合感官品质指标,预测颗粒型绿茶货架期。30 ℃下贮存180 d后,感官上出现陈化,外形上由乌绿转为黄带褐绿,香气稍有陈气,滋味尚醇稍涩、有陈味,儿茶素总量为10.82%,比初始值(11.36%)下降4.75%,因此预测颗粒型绿茶30 ℃试验货架期约180 d。而40 ℃下贮存90 d时,感官上有陈化现象,外形由乌绿转为黄褐稍灰,香气上有陈气,滋味陈化、较苦涩,叶绿素总量比初始值下降10.61%,因此预测颗粒型绿茶40 ℃试验货架期约90 d。根据ASLT预测颗粒型炒青茶(绿宝石)货架期,将40 ℃及30 ℃下所得货架期代入公式(1),可得Q10为2。据此估算4 ℃、10 ℃、20 ℃下颗粒性绿茶货架期分别为:

4 ℃下货架期:Qs(4 ℃) = Qs(T0)×Q10(T0-T)/10= 90 d×12=1080 d

10 ℃下货架期:Qs(10 ℃)=Qs(T0)×Q10(T0-T)/10= 90 d×8=720 d

20 ℃下货架期:Qs(20 ℃)=Qs(T0)×Q10(T0-T)/10= 90 d×4=360 d

即4 ℃、10 ℃和20 ℃贮藏条件下,颗粒型绿茶理论货架期分别为36个月、24个月和12个月。

03

讨论与展望

文章针对水分、温度和光照等环境因子对绿茶主要化学成分及感官品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采用ASLT试验开展了颗粒型绿茶贮藏货架期品质变化及货架期预测探索,为绿茶贮藏过程中风味和营养品质的保持,贮藏条件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1)影响因素试验表明,高温、高湿或高光条件下,茶多酚、儿茶素、氨基酸、可溶性糖、叶绿素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氧化、降解,导致绿茶品质陈化劣变。环境因子对绿茶贮藏过程中品质变化的影响存在差异性和特征性。可溶性糖较其他成分受水分影响更为显著,叶绿素受温度影响更为显著,而茶多酚、氨基酸、儿茶素含量受温度、水分和光照的综合影响,差异性相对较小。这可能与绿茶贮藏过程中化学成分的降解途径不同相关。

(2)Pe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儿茶素总量与茶多酚呈显著正相关,可溶性糖与EGCG、EGC、ECG呈极显著负相关,与C、EC和儿茶素总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叶绿素a呈显著正相关。感官评分与叶绿素b和叶绿素总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叶绿素a和儿茶素总量呈显著正相关。

(3)ASLT试验表明,在贮藏过程中,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绿茶中含水率显著增加,茶多酚、可溶性糖、叶绿素含量呈下降趋势,颗粒型绿茶在40 ℃下贮藏90 d发生陈化变质,而30 ℃下贮藏180 d开始发生陈化现象,通过Q10模型,以主要理化成分和感官品质为指标,预测不同温度下颗粒型绿茶货架期,在4 ℃、10 ℃和20 ℃下,分别为36个月、24个月和12个月。在此基础上,将针对不同类型绿茶贮藏过程品质变化规律开展系统研究,比较不同贮藏方式对绿茶品质及保质期的差异性影响,科学预判绿茶保质期。

作者简介:

12

苏小琴

图片

茶学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茶叶生物化学及茶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参与省级以上项目5项,参与完成项目验收5项,参与科技成果评价6项,发表科技论文20余篇,参与行业标准制定2项,完成标准英译3项,获第八届茶学青年科学家论坛优秀论文奖。

基金项目:“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017YFD0400804)。

具体内容详见《中国茶叶加工》杂志,2020年第4期文章《贮藏条件对颗粒型绿茶品质变化规律的影响及货架期初探》,页码:13-20,作者:苏小琴,刁春华,孔俊豪,涂云飞,左小博,谭蓉,杨秀芳。

引用格式:苏小琴, 刁春华, 孔俊豪, 等. 贮藏条件对颗粒型绿茶品质变化规律的影响及货架期初探[J]. 中国茶叶加工, 2020(4): 13-20.

来源:中国茶叶加工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