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早的紫砂壶
1984年南京中华门外谷里油坊桥明代司礼太监吴经墓中,出土了一把紫砂壶。
在众说纷纭的有关紫砂壶起源的故事中,惟有它具有确切无疑的古老身份,也与典籍记录的早期的紫砂壶特征相似:
捏筑为胎,腹半尚现节腠,与其它陶器放在一起烧成,不免沾缸坛油泪”。
既难得又凑巧的是,这把壶的形制与明代画家王问的《煮茶图》中的煮茶非常相像,提梁把手和壶腹几乎一模一样。
而王问正是嘉靖年间的进士。这说明这种壶是可以用来煮茶,也可以用来冲泡的。

吴经提梁壶是出土于江苏省南京市中华门外,马家山的明代司礼太监吴经墓。这里曾出土过一把紫砂壶,人称吴经壶。
吴经深受明武宗的宠爱,却也正如明代多如牛毛的乱政太监一样,吴经也是个为虎作伥之徒。
但是,吴经应该是喜欢喝茶的,否则不会至死都把紫砂壶带着。

如今看去,这是我国目前唯一有确切纪年可考的嘉靖早年的紫砂器,对于鉴定供春时代的紫砂器具有借鉴意义。
吴经壶造型丰满,给人一种沉稳博雅的韵味之感,是爱壶收藏者必不可少的经典壶之一。
这把茶壶是最早的紫砂材质见证,造型古朴,自然也是一把名手之作。
一旦这样的宝贝到手,吴经到死都不放手了。

也恰恰是他的贪焚,保存了这把最初的物质形态,一朝得见天日,也就成为历史见证。
这是司礼提督太监本人怎么嚣张跋扈、横行霸道都无法预料到的。
中国人饮茶的方法在历经几百年后,到了明代,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不再冲点、煎煮而是简化手续,进步到沏泡了。

这个变化过程的时间段,大致从1531年到1595年。在这个时间段上的出土的吴经壶,自然对茶饮方式的改变和紫砂壶的起源具有认知意义。
演变到现代,有的为了泡茶方便把提梁改为了环形把手。

来源:紫砂壶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