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壶友对于紫砂的知识都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紫砂烧窑的了解可能不是很多。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紫砂壶的烧窑两大问题。
窑温
喜欢段泥的壶的朋友经常会问关于吐黑的问题,其实在以前的文章中也曾提到过:段泥吐黑,是因为其在入窑烧制时候的温度不够而引起的,也就是窑温因素。
那么,是不是说烧窑的温度越高越好呢?其实也不是如此。
紫砂壶不同的泥料有其不同的烧结温度,只要达到那个温度就可以,同种泥料不同温度下,壶身也呈现出不同的效果。

朱泥结晶度较高,紫泥次之,段泥最后,这也是段泥透气性好的一个原因。
温度不够我们称之为欠火,色调浅淡不洁,段泥就会吸附黑色素从而表现出吐黑;温度太高我们称之为过火,壶身非常毛躁,还会起小小的爆裂痕迹,甚至产生变形、起泡等缺陷。

胎质致密,透气性和吸水性会变差。所以不是越高就越好的,只是说高温的更难烧制,只要满足烧制要求、达到预期效果就可以了。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我们第一次烧制都是欠火的,第二遍烧才会达到要求温度,这也是我们常说的紫砂壶烧两遍,烧低温与烧高温。

烧两遍
第一遍烧制低温,烧完后取出,修整壶口和盖墙,使壶的口盖更加平整严密,也是整口。
第二遍烧制高温,达到泥料结晶温度,这个时候的壶一般来说都是成品了。
也有的壶在第二遍烧完之后,发现砂料呈色不理想,于是再进窑烧第三遍。
当然了,烧制的遍数越多,结晶程度就会越高,烧坏的风险也比较高。
另外第一遍烧制后的壶一定不能过水,否则烧制第二遍肯定会出问题烧坏的。烧高温,多烧几遍这两种说到底就是一个烧成技术,其最终还是为器物服务的。

不管什么温度、几遍烧成,只要最后能为我们呈现出一件尽可能接近完美的器物,那么就是好技术,值得追求的技术。
所以壶友们要了解这些,不要对烧高温或者多遍有偏见,要正确认识看待。
来源:紫砂壶百科全书,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