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宁种茶历史源于何时,这个问题无从准确考证。但广泛分布于高山密林间和村寨房前屋后的野生茶树,却无言地证明茶本是这方土地上的自然之物,伴随并参与了这里的人类文明进程;树龄不一的大量过渡型、栽培型古茶树,则证明了茶树在这片土地上自然进化和人为驯化栽培的历史非常悠久。
由于区划问题,昌宁长期处于永昌、顺宁“边边角角”,种茶历史记载大多存在于民间的口口相传,在一些官方的记载里只会偶见廖廖数语,严重的碎片化虽无法“拼接”出完整的路线图,却也让茶的历史更加丰富多彩。关于昌宁人常说的“勐库大叶种”的引进和种植,最早的准确记载为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
据《昌宁茶叶志》记载: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勐廷回民杨席三,从耿马引回大叶茶种,在当地清真寺后小河边种植,面积3亩多,茶地后来称为杨家老茶地。是目前保存着的较早的茶园。
对于杨席三先生的记载,《昌宁茶叶志》里也只有简单的记录。但即使这样,也能知道这名生卒年月不详的昌宁勐廷人,因清同治、光绪时常到外地做买卖,接触众多坐贾行商,得知茶叶市场前景好,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从耿马驮回大叶种茶籽种茶。
从1882年到2024年,当年杨席三先生引种种植的茶树已有142年树龄,如今长什么样?带着这样的问题,勐廷清真寺后的小河边,小山坡上那片生机盎然的茶树林,就是最好的答案。
从茶地大茶树的整体规模看,当年杨席三先生引种种植的茶树大多依然长势良好,整片茶地里的大茶树,树高大约都在3米左右,自然分布在小山坡上。其中最大的一棵,因在茶地边缘,享受了更多的阳光,目测树高5米左右,在整片茶地里显得鹤立鸡群。
茶树从根部半米左右的地方自然分成三杈向上生长,无明显人为台刈痕迹。虽已是秋季,茶树上依然有新鲜芽叶生长,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焕发出勃勃生机。芽叶之间,即将成熟的“三房六室”茶果圆润饱满,几朵正在开放的茶树花里雌蕊三个柱头“笑容灿烂”,在用最真实的样子,展示着被称为“开云足球app下载官网最新版 ”云南大叶种的基本形象。
因没有找到现在承包采摘和收购制茶的人,对于茶地现在的产量和茶叶的品质、口感情况无从得知。采一枚新芽叶入口咀嚼,淡淡的苦味里有淡淡的清香,不久后泛起淡淡的回甘持久在口中,喝一口清水后,感觉舒爽感从口腔到食道再到胃肠,久久弥漫。这,大约就是源于自然、历经岁月的茶的味道。
回望历经142载风雨依然生机盎然的老茶树,心中不禁感慨,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茶的故事不断延伸。在昌宁的许多地区,关于引进茶种种茶的传说很多很多,现存的栽培型古茶树很多很多,无论有没有史料记载,但正是这些“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真实存在,让昌宁茶文化不断传承发展,在中国乃至世界茶文化里绽放出璀璨的光芒。
在昌宁茶故事里,杨席三先生肯定不是引进茶种种植的第一人却是有记载的第一人,这些茶树肯定不是从外地引入昌宁种植的第一批却是有记载的第一批,翻开了昌宁千年茶历史记录的新篇章。
来源:昌宁发布 吴再忠 穆尚勇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