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局此前出过两本茶书,一本是陆羽的《茶经》,还有一本是宋徽宗的《大观茶论》。
陆羽说他那个时代,大茶树随处可见,采不到茶叶的唐人,把茶树砍倒采摘。
宋人已经见不到陆羽说的大茶树了。
明人已经找不到宋人把茶礼作为婚聘之礼的现实依据。
洋人把清人的茶传播到世界各地。
这些茶事都与云南没有关系。
中国茶的茶的故事,我们写了很多本书,《茶叶战争》尝试从文明史角度来看茶,从茶的角度看近代史,茶运与国运密切相关。这是茶与国的故事。
《民国茶范》我们寻找到了晚晴到民国的茶脉,就在那些鲜活的人身上,就在那些生活细节里,就在你我的谈吐间。这是茶与人的故事。
这些茶事与云南有些关系。
后来,我们又写了好几本书,很纯粹地讲云南茶。
《易武与古六大茶山》《勐库寻茶记》《茶叶江山》,视野从长江黄河拉回到澜沧江边,来到勐等水库,来到小黑江,来到同庆河,考察风土、物候、人情。这是茶与树的故事。
也终于有机会,可以完全以古茶园的角度写一本书。谈茶山,太宽泛。谈茶树,太逼仄。只有茶园,才如此饱满,如此生机勃勃,风吹过的时候,树在。云飘过的时候,人在。茶汤入杯的时候,温暖如斯。
所以,《造物记:云南古茶园的秘密》多少有些不一样的地方啊。
我们尝试从文明史的角度去看古茶园,陆羽时代的大茶树并没有退出人类生活的视野,宋徽宗时代的茶礼还在老曼峨羞涩飘扬,清雍正时代的改土归流让北京成为开云足球app下载官网最新版 的重镇,晚清到民国云南茶叶格局真正影响到了今天。
这一切,都是因为云南不仅有古茶园,还有古老的种茶技术、采茶技术、管理技术以及饮茶风俗。
上天造物,留一方茶园,我们属于幸运之人。
二
《造物记:云南古茶园的秘密》既有恢弘场面,也有细枝嫩叶。
超过16年的区域观察,跨越西双版纳99%的茶区,56人深度参与,深入茶山最深处,既有对古茶园、古茶树的细致观察,也有对茶农、茶商等人的认真采访,关心茶价变化,关爱茶农生活。既有史料的溯源、佐证,也有行走过程中心的柔软绽放。
文字团队超过一年时间投入创作,无数次的交流、碰撞与调整、修改,无数次的在夜深人静时享受创作的快乐,这才带来内容饱满、视野开阔、蔚为大观的阅读体验,藏于深山、藏于史料背后云南古茶园的秘密方得一览无遗。
写法不生硬,不枯燥,生动鲜活,有古茶园、古茶树,包括一枝一叶一芽,包括一朵花的清香与轻柔;有各个小微产区茶叶的制作工艺、价格变化、饮茶习俗,有古茶园发展历史的见证者、亲历者以及维护者,有微观的细节,更有宏观的分类,无论哪个角度,只要你开卷,皆有涓涓细水之益!
从资源到知识,追寻古树茶的价值链。用心记录每一个村寨,从茶树下的土壤到茶桌上的汤色,从茶园分类、滋味对比、价格到饮茶习俗、制作工艺、种植,以及传承千年的管理……你想得到的,以及你想不到的,均一一呈现,在流畅的字句间,也在真实的图片里。
三
《造物记:云南古茶园的秘密》主创谈
周重林
茶马古道研究专家,古茶园理论奠基人。专注茶文化领域研究16年,主要著作有《茶叶战争》《民国茶范》等。
有一天晚上,我在雨林庄园喝茶聊天。白天与张敏去曼糯看藤条茶,我们都有些兴奋。之前我并不知道勐海也有藤条茶,从易武到勐库,曼糯藤条茶的传承在区域上填了空白。樊露提醒我,整个勐海,只有曼糯的采摘与易武区域相似。我们继而品了一泡曼糯茶,寻找人为干预下茶味与未被干预有什么不一样。结果发现,干预最深的藤条茶模拟的正是从未被干预的望天古树。第二天我便动身去了易武多依树,那里有我想看的望天古树茶,之后我又去清迈考察古茶园。没有那天的谈话,就没有后来的古茶园分类。
杨春
专注云南地方史15年,出版著作多部,现在研究方向为茶叶、非遗、传统建筑等云南特色文化。参与著作《易武与古六大茶山》等。
如果一定要用一个词语来总结这本书的创造,我觉得“真实”是最贴切的,我们亲身至古茶山、古茶园,至古茶树下;我们寻访每一个可能,从茶农到茶商,探寻真相;我们将更多的时间、精力花费在茶树的源头,而书稿也在版纳、昆明、北京三地沟通,所以当这本书最终呈现时,既如释重负,也欣然。以前对茶之路这个词语,更多的是停留在别人的诠释,而这本书,让我们亲身体验了通往茶叶的路途是如何的有趣,古茶园的直观与鲜活都在我们行走的过程中一一绽放。我们追寻古茶园的秘密,可是,它不仅有茶叶本身的知识体系,还有人间的情谊,茶的心其实也是人心。
罗安然
茶学科班毕业,现为《茶业复兴》编辑,主创有《造物记:云南古茶园的秘密》。
茶学和事茶、饮茶大众之间似乎总有一条看不见的鸿沟。当习惯了茶的滋味只是氨基酸、咖啡碱等化学元素组成的一种味觉反应时,听到布朗山当地人把茶简单分为苦茶与甜茶,反而觉得匪夷所思。苦与甜,来自人类最初为生存而演化出的味觉识别系统,甜的能吃,苦的不能吃。而茶之苦,则让苦变得不再可怕,转而成为延年益寿之仙药,最后发展成一种不可或缺的嗜好品。在这一层面上,苦与甜,有了文明史的意义。
茶与人的紧密关系已存在上千年,这使真正的茶学从来都不止于茶,它是民族学,是史学,还是人类学。而《造物记:云南古茶园的秘密》也同样,你很难去界定它属于哪个领域,它包罗万象,既有茶学理论知识,又有家国情怀,我们不仅关心茶与人的生活,也关心云南这片古老土地上不被人所知的秘密。
陈朦
市场营销硕士,出生茶乡、茶叶家庭,以茶为志业。主创有《易武与古六大茶山》《造物记:云南古茶园的秘密》。
有人说,中华是包裹在文明之下的国家。而因为古茶树,漫长的文明见证从静止的事物变成了活着的生命。在这本书的创作过程中,我们的主角就是古茶树,它斑驳的树干上有着历史的痕迹,而我们见证了,它用古老的生命,支撑起边疆人民的希望,支撑起一个行业。
杨静茜
法学硕士。自媒体《茶业复兴》联合出品人,主编有《云南茶生活百科全书》,主创有《茶马古道风情录》《勐库寻茶记》。
我们很幸运,还可以亲眼见到数百年前人们栽下的茶树。那些古老的用茶方式,也在深山里的古老村寨生生不息。我们在茶园里,饭桌旁、火塘边听种茶人娓娓道来,我们在当下,同他们的叙述穿越时间,看到一代代的人如何在这片土地上生活,播种,繁衍生息,也会看到他们如何礼拜苍穹,与自然、与命运和谐相处。古茶园边,那些与茶有关的生活方式,就如同和古老的歌谣一般,代代相传,反复吟唱。在社会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希望你用一杯茶的时间,看看时间的另一面。
来源: 茶业复兴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