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丛”还是“枞”?茶界一直有人在用错
开云娱乐官网下载 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究竟是“丛”还是“枞”?茶界一直有人在用错

在很多茶叶店(馆)中,及有的茶书茶文中,甚至有的大部头茶叶全书,都把茶的“名丛”字误写 为“名枞”字。“老枞水仙”的叫法也是屡见不鲜。这在产茶当地和茶界人士中,尚知其意,但如果让刚入门的茶友们溯其字面意思,则感莫名其妙。

“名丛”是从武夷菜茶中挑选出来的优异茶叶,在历史上,由于大都采用有性的茶籽繁育,非常容易产生变异。武夷山茶农及茶家则根据这些茶树的不同特征和情形,遴选出各种茶丛,冠以雅名,单独制作。早在明代就有珍品“白鸡冠” ,清代及民国初年,名称越来越多,竟达千余种。其大体是根据生产环境、茶树形态、叶片形状、叶子颜色、发芽迟早、茶品香型、传说故事、种植年代等方面来命名。至今尚见记载的有280个。

这些茶名颇具文采,富有内涵,且品质优异,深得认同,为武夷岩茶一大特色。2002年国家批准的《武夷岩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条例中,将“名丛”统归作为武夷山一大类产品茶,并订有感官标准。

「丛」与「枞」

「丛」与「枞」

武夷茶文化研究的乡土专家黄贤庚先生发表于2009年9第3期《福建茶業》的《「丛」字和「枞」字不可通用》一文,引用权威工具书的相关词条,按照该文的说法:“丛”解释为 :“聚集 ,如丛生” ,繁体字为“叢”,解释为“丛生的草木”;“叢”的异体为“欉”。

“欉字”最早被用于武夷“名丛”,是林馥泉写于1943年的《武夷茶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铅印本)。

1943年林馥泉先生在《武夷茶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最早使用的“欉”字。

后来有人将此自字自行想当然地简化拼合成“枞”字。而“枞”字,根据《汉语大字典》的真正释义,繁体字为“樅”,义为(1)树木名:柳杉、松;(2)姓:如汉代枞公;(3)县名,枞阳:在安徽省南部。据以上的诠释,“丛”、“枞”含义完全不同,因此武夷名丛和其它单丛的“丛”不可用“枞”。陈宗懋《中国茶经》、王镇恒《中国名茶志》上也均用“丛”字。

陈宗懋院士主编的《中国茶经》中,林心炯先生执笔的“武夷岩茶”篇章亦均用“丛”字。

我们在外包装上,常看到关于“丛”与“枞”的错误用字。

依据上图认准“丛”的正确写法

鳳 凰 單 丛

凤 凰 单 丛

其实在茶界,不单单只有武夷山的茶会使用「丛」字。同属乌龙茶的广东潮州工夫茶也用这个「丛」字,如「凤凰单丛」,而且也同样存在「丛、枞」并行的情形。不过潮州市政府于2004年8月专门下文进行规范,采用「丛」字为标准字,而明确以「枞」字为错别字。不过民间仍见到不少「单枞」的写法。

关于茶学文书中那些易错字、词

综观这些年来涉茶用字、用词中,错用、错写、错读等不符合语言文字规范的现象不在少数。

茶界泰斗张天福老先生和廖公杕老先生在2014年发表了发表《涉茶常用字、词辨析和规范》一文,望能引起茶界同仁们的注意,在茶学文书中不再犯字、词之错。

01/“名茶”与“茗茶”

陆羽《茶经》一之源,说茶的名称有五:一曰“茶”、二曰“檟”、三曰“蘐”、四曰“茗”、五曰“荈”。

“茗”,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的注释为:茶树的嫩芽,泛指饮用的茶。“名茶”,著名的茶叶。这里的“名”是形容词,意思是:有名的,众所周知的,如:名人、名校、名牌、名茶。“茗”与“茶”连用,成了“茶茶”,两个同义的名词叠用,重复了。“茗”可与“香”、“品”组合为:“香茗”、“品茗”。由此可见,“名茶”不可错写为“茗茶”。

02/是“香橼”非“香椽”

“香橼”,是永春佛手茶的别名,也是外销的商品名。“香橼”,读xiāng-yuán,学名“枸橼”,芸香科常绿小乔木或大灌木,有短刺,叶卵圆形,花瓣里白外淡紫,果形长圆,色黄,香浓郁,果皮可入药。佛手茶树的叶与香橼的叶相似,成品茶又有类似香橼的果香,故茶区称佛手茶为“香橼种”。“椽”读chuán,指架在檩条上承受屋面板和瓦片的长形木料。“香椽”是错写。

03/是“炭焙茶”,不是“碳焙茶”

“炭焙茶”的炭,是木炭,指茶叶干燥过程用木炭作燃料烘焙。

“碳”,则为非金属元素,其化学性质稳定,是构成有机物的主要成分,它不能作为燃料焙茶。“碳焙茶”是错写。“焙”,读bèi(与“贝”同音),不读péi(陪)。

04/“工夫茶”与“功夫茶”有区别

工夫:(做事)所耗费的时间。

功夫:本领、技能。

“工夫茶”,特指条形红茶。闽红工夫茶系政和工夫、坦洋工夫和白琳工夫的统称,是福建的特产。三种工夫茶产地不同,品种不同,品质风格不同,拥有各自的消费群体。

“功夫茶”,是广东、福建一带的一种饮茶技艺。对茶叶、茶具、水质等都有特殊要求,沏茶、饮茶也有一定的程序和礼仪。

05/“若深杯”,不可错为“若琛杯”

“若深小盏孟臣壶,更有哥盘仔细铺。破得工夫来瀹茗,一杯风味胜醍醐”。这首诗摘自台湾已故著名史学家连横的《剑花室诗集》,堪称名器、茶境完美结合的情景画卷。深谙功夫茶的连横还在其《茗谈》中写道:“茗必武夷,壶必孟臣,杯必若深,三者为品茶之要,非此不足自豪,且不足待客”。由此可见,“若深杯”在功夫茶器具中之重要。但遗憾的是,长久以来,许多人把“若深”误作“若琛”,以讹传讹,谬传甚广。

“若深”探源,“若深”最早见于清康熙年间。1851年,一位具名为“杯隐”的雅客写了一本古陶 瓷专著《杯史》,书中明确记载:“本朝器......抹红碗、若深杯、雕龙杯”。同时期,就有三个若深款记:若深珍藏、庆溪若深珍藏和西朱若深珍藏。(摘自顒若斋主、佛见笑在搜狐博客中:词海拾贝、静水若深——略说功夫名器“若深杯”)

06/“窨”,是多音字。

读yìn(与“荫”同音),作名词用,意为:地下室,地窖。读xūn(与“熏”同音),作动词用,意为:熏制茶叶,把茉莉花茶等与茶叶混在一起,使茶叶染上花香。

//////

愿广大茶友,尤其是茶文化人及传播和交流信息的各种载体的工作者率先垂范,带动业界共同为涉茶用字、用词的规范化作出努力。

参考文献资料:

①《福建茶業》2009年第3期《“丛”字与“枞”字不可通用》(黄贤庚)

②《福建茶業》2014年第5期《涉茶常用字、词辨析及规范》(张天福、廖公杕)

来源:武夷茶天下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