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一小罐茶,值得九斤盐”——文山茶散记
开云娱乐官网下载 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一头大象-开云足球app下载官网最新版

喝一小罐茶,值得九斤盐”——文山茶散记

认识杜岑是在2019年年底,那天,他身着中式长衫,戴着眼镜,闲适而文静。他送给我一本硬壳精装的《文山茶叶》,我们聊着文山,这个云南人并不熟悉的茶叶产区。他对文山的茶树资源相当熟悉,言谈中充满自豪。由于我在20世纪的90年代,就对文山的茶文化有一点研究,所以我们颇有共鸣。杜岑的曾外祖父于1905年从四川来到文山的西畴县,开了几年小店,民国初年跑马帮,将西畴的茶叶拉到昆明销售,挣了不少钱,随后才搬到文山县居住。不知是不是受曾外祖父的影响,杜岑将他做茶的重点放在了西畴,毕竟,西畴百年的栽培型古树颇有数量。

△朱美予《中国茶业》中广南县20世纪20年代茶产量。20世纪30年代,广南县茶产量约为470担,文山县100担。

文山也有古茶树文山地处云南东南部,东接广西,南临越南。从宋到明,它曾经是云南通往两广的重要通道,明代很多官员去江浙做官或游历,有时会从文山出云南境,《徐霞客游记》在记录徐霞客与担当大师的交往时专门提到广南府宝月关的天门胜景,以及担当和他岳父对这个胜景的描述,可以想见,文山和内地的交往还是比较密切的。

△1966年,云南省昆明茶厂筛分工为欢送文山茶厂来学习的同志留影。

文山的茶树种植资源非常丰富,野生大茶树种类比较多,有厚轴茶、白毛茶、阿萨姆茶、广西茶、大厂茶、马关茶、广南茶等,共7个种,2个变种,因此,有人认为,综合古地理和野生茶树种的丰富性,文山应该是古茶树的起源中心。

春节前,疫情还没有爆发,杜岑发话,约我们几个朋友去文山看茶树。车进西畴,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地上排列着一座一座馒头形的小山,山头上,碎石覆被,而碎石又被人为地修出石台,种上一些瘦弱而顽强的小树。这种山区石地,按照联合国的标准是不适宜人居和作物生长的,但西畴人不信邪,他们用“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搬家不如搬石头,苦熬不如苦干”的口号鼓励自己,硬是让不适人居的穷山头,披上了淡淡的绿衣。

车过一处非常小的小平坝,植被突然好了起来。在路边的一个小山包处,我们停下车,一小片漂亮的大茶树正在向我们招手。随后,我们不断地停停走走,更多的大茶树出现在我们眼前,一些大茶树需要两三个人才能合围。我们印象最深的一棵大茶树是法斗乡坪寨村委会的白毛茶大茶树,它高有十多米,细枝蓬发,既有横向的扩展,也有向上的勃勃的追求,在冬末春初的大地上非常震撼,颇有独木成林的气势。

晚上,我们回到住处,喝2019年几棵大茶树的单株,香清味异,与乾隆爷“清标未足夸雀舌”有异曲同工之妙。

竹筒茶 姑娘茶

文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州。文山不止西畴县有茶,境内其他几个县包括广南、马关、麻栗坡、富宁、丘北等地的133个村委会都产茶,其中产量最大的是广南县,而广南最有特色的茶则是广南姑娘茶。

△广南姑娘茶,常常配以姜、盐巴一起,保留着唐代以来“吃茶”的遗风。

广南姑娘茶做法奇特,首先,他们将蒸饭的小饭甑甑底堆放2寸浸透的香米——广南最有名的香大米是八宝米,中间铺一层纱布,将晒青毛茶半斤左右堆放在上层,蒸15分钟;随后将茶叶取出,装入直径5~6cm、长22~25cm的当地特产的金竹筒内,边装边用小棒舂紧,筒口留3cm,用草纸包裹干净的土塞紧,放火架上初烘,烘时离火40cm,每5分钟翻一次;待茶叶七八成干时取出,摊晾1小时,然后再装入竹筒烘烤,烘烤时离火稍远,烘至筒口泥土干透,茶香逸出,竹筒表面由青绿色变成焦黄色,竹筒香茶就制好了。

从历史上看,姑娘茶诞生在底圩乡,而姑娘茶名声最重的却是坝美镇,毕竟,坝美镇因为有颇似陶渊明所写的世外桃源而更多为世人所知晓。但这种茶为什么叫姑娘茶呢?这与云南少数民族的一种独特的风俗有关。底圩和坝美都是壮族聚居地,文山的壮族女孩出嫁后,往往“不落夫家”(当地叫“坐家”),也就是嫁出去的姑娘婚礼三天后必须和男方分开,回娘家居住,直到怀孕或分娩才到夫家长期居住。在此期间只在农忙时节和男方家有重大事项(如婚丧嫁娶、起房等)时,女孩才会到男方家住。女方频繁在两家之间走动,每次女方回娘家,都要带些礼物回去,比如竹筒茶。娘家的人会把姑娘带回来的竹筒茶向亲友们推介,说“这茶叶是姑娘家的、姑娘采制的、姑娘带来的等等”。久而久之,“姑娘茶”这一名称也就流传开来。

民间唱诗里的文山茶史

1993年,我所在单位在文山召开全省的印刷生产会,会后,我坐着三轮蹦蹦车,去了文山外贸局、州志办、民委等部门,采访了很多涉茶的人士,收集了很多茶文化的资料,对我帮助最大的是文山的几本民间唱诗集。

广南有很多的野生大茶树,但广南茶的规模化种植开始在清末。民间唱诗中,对规模化种茶,有自己的一套说法,这在壮族长诗《找茶种》有详细的描述。

我们这地方,过去不出茶。

山顶不见绿茶抽嫩枝,箐底没有红茶发新芽。

口渴只能喝白水,十碗白水不如喝口茶。

街上虽然有茶卖,可是没有银钱花。

后来有的人,想出怪办法:

挖来耳朵菜,晒干来当茶;

烧焦苞谷籽,冲水来当茶。

长诗一开头,就点明广南过去不产茶,由于当地人“没有银钱花”,只能喝耳朵菜、焦苞谷做的替代茶。这种饮用替代品的风俗不只在广南存在,在云南其他地区也存在。如佤族、德昂族饮用一种野藤叶(当地人称之为野菜);白族、彝族等民族饮用焦谷茶,滇东地区的苦丁茶,山区的雪茶、楚雄的儿茶等等。饮用替代茶除因为是当地土产、采制方便外,较多的还是因为经济原因。古代,滇茶主要产于滇西的六大茶山。从六大茶山将茶运出,需用马帮或人驮。漫漫长路,商人的贪利,自然使茶叶的价格成倍、成十倍地飞涨。就像《找茶种》中唱到的:

想想商人来卖茶,每碗茶要三百钱。

喝一小罐茶,值得九斤盐……

为了喝罐茶,家家添忧愁。

买了茶来喝,就没钱买油。

一年茶钱加拢来,可买一头大水牛。

本文节选自

《"喝一小罐茶,值得九斤盐"--文山茶散记》

作者丨 杨凯

原文刊载《普洱》杂志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