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起 以情结尾,又读《景迈山拾茶记》
开云娱乐官网下载 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一头大象-开云足球app下载官网最新版

以史为起 以情结尾,又读《景迈山拾茶记》

一日,杨嵩老师到访杂志社,大包小包拎着走进来,打开来一看,原来是他带来了烤茶的全套家伙事儿。他挑选的陶罐、电陶炉,当然还有最重要的景迈茶。大家在杨老师的指导下七手八脚地干了起来,一会儿烤茶的焦香弥漫……一时间我们好像离开了都市,置身于村寨火塘边。

现在,当我翻开这本《景迈山拾茶记》的时候,总是不由得想象,或许那股烤茶的焦香就是景迈山的味道之一,而这种贴近真实生活的味道也可以从这本书中找到吧。

《景迈山拾茶记》被有些读者称为一本“景迈山人文百科全书”,全书分为了“史”“景”“茶”、“赏鉴”、“迷情景迈”。会有一点点奇怪,这本围绕着景迈山茶展开的书以“史”为开头。我们想了解一座山、一处茶,为何要从理解和认识历史开始呢?

掩卷之后,我想这也许就是因为它是景迈山吧。

我们认识景迈上往往停留在一些名头上,它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年代最久远、面积最大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园”,它“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为全球重要农业遗产(giahs)保护试点”,它“成功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它“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是,如果你不能走进它、品尝它、呼吸它,这些名头就只是一些冰冷的概念。

在第一章节“史”中,作者详细讲述了景迈村傣族、芒景村布朗族与茶相伴的历史。他们从哪里来,曾隶属哪里管辖,历史上有哪些重大事件,甚至事无巨细地列举了取名方式、节日的缘由等等。

这些是什么?我试图这样去理解它们,这些是景迈山的精神土壤。作者的视角似乎有些独特,但是他显然抓住了景迈山的根与源。作者用忠实记录的笔触带领着我们从泥土中找到它壮硕的根系,找到它丰厚的营养。但是,从历史中走来的景迈山如今又是什么样呢?

第二章“景”,作者以景为点,以移步换景为线,勾勒出一张景迈山地图。从守望台出发,经过大金塔的影子,景迈大寨、糯干古寨、翁基古寨……灰色的屋顶层层叠叠,静卧在森林之中,那些略带神秘感的茶祖庙、茶魂台、寨心,仿佛于无声处诉说着景迈山的古老往事。

如果你仅仅把它理解成一种静止的复原景观或遗迹,那就大错特错了。这些“景”在作者眼中是如此鲜活、明亮、生机勃勃。因为就在我们翻开书页的此时此刻,傣族与布朗族村民们就在这些村寨中生活,他们制茶、烤酒,婚丧嫁娶、生儿育女,庆祝每一次丰收和节日,它们以时令和遗训为指引祭祀、纪念、回忆或追寻。他们的美食、他们的禁忌……是正在发生的历史。

所以,书中的景不仅是山中的景,更是心中的景,是日复一日蓬勃不息的生活。而这生活的样式也同样是从景迈山这片土壤中生长出来。

终于,我们在第三章遇见了茶。从宏大的山林、村寨聚焦到茶,需将第三章、第四章一气通读。从古茶园到茶的鉴赏,作者用笔墨将自己十余年制茶的经验和盘托出,不仅有生茶、熟茶制作的各个环节,还有拼配的细节,还有冲泡赏鉴的要诀,还有新近热门的古树晒红与古树白茶的部分。这些都是基于作者的实践经验的总结,他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专注的视角,因为他只是扎根景迈山,将景迈山、景迈茶钻研透彻,足矣。

走过两章“技术流”的文字,作者将全书归结于一个情字。我愿意这样称呼最后一章:这是写给景迈山的情书。作者仿佛被茶的因缘深深引诱着,步步深入,最终扎根在了景迈山。长期在景迈山生活,成家立业,制茶琢文,深入景迈山茶的点点滴滴,最终形成这本《景迈山拾茶记》,我想它不仅是景迈山的人文百科全书,更是是一颗心灵与一座山、一片林的交响诗。

来源:普洱杂志

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