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早茶叶出土,将中国茶事推进了三百年,茶文化就是讲究
开云娱乐官网下载 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一头大象-开云足球app下载官网最新版

世界上最早茶叶出土,将中国茶事推进了三百年,茶文化就是讲究

唐《晏饮图》(局部) 前部站着两个奉茶的童子

山东大学考古团队发表的一篇考古报告,正式宣布在山东济宁邹城邾国故城遗址中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茶叶。在这之前,世界上最早的茶叶发现于汉景帝刘启的阳陵从葬坑。山东大学的这一发现,直接将我国饮茶的历史上限推进了三百年多年。茶,作为一种饮品,很早就进入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随着历史的发展,不仅仅是茶本身和与之相关的物质形态得到了发展,茶还进入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成为了雅士的一种寄托。当茶铭遇上古画,那些本已远去的茶事又活灵活现地呈现在了我们面前,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跟随这些古画来看看我国的茶事吧!

山东济宁邹城邾国故城遗址中发现的茶叶

一、唐宋茶事

中国人对于茶的接受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传说茶叶始于炎帝神农氏,不过此时是作为一种药饮。在战国时期中国人已饮茶,到了汉朝,茶更多的还是作为一种药物或食物参与人们的生活。

有关茶的确切记载,最早最可靠的见于西汉四川王褒所著的《僮约》。里面记录了一个僮仆每天应该做的事情,其中就有一条“烹茶尽具……武阳买茶”。而后浙江等地出土了东汉时期刻有“茶”字的茶罐。这说明茶叶在汉朝已经相当普及。

魏晋时期虽然也有关于茶叶的零星记载,但是此时的茶文化依然处于朦胧时期。茶文化逐渐浮出水面,既见于古画,又载于系统的记载要始于唐朝。唐朝人陆羽的《茶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茶文化的专著,而《萧翼赚兰亭图》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幅画有烹茶的古画。

唐 佚名《萧翼赚兰亭图》宋人摹本

茶在唐代的普及,封演的《封氏见闻录》有详细的记载。话说开元年间,泰山灵岩寺的一个和尚为了钻研禅务而废寝忘食,全凭喝茶来消除自己的疲惫和饥饿。此事传开之后,便“转相仿效,遂成风俗”,从山东到当时的京城长安,茶肆盈街,世人只要投钱即可讨一杯茶喝。

等到唐肃宗年间陆羽的《茶经》问世之后,茶文化逐渐成为一门艺术,备受公臣贵族们的青睐,“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武媚娘传奇》上流社会品茶

唐代的一幅《宫乐图》描绘的是十二个佳丽围桌奏乐图,她们手持琵琶、古筝、笙等乐器,桌子上摆放着一个大茶盆,而一个宫女正用茶勺从茶盆中取茶分予众人,一位佳丽正作饮状,表现出茶已经成为了这些王公贵族们日常寻欢作乐时必不可少之物。

唐《宫乐图》

据陆羽的《茶经》记载,唐代人有煮茶、庵茶和芼茶之分。唐代人又将煮茶称为煎茶,二者名字虽然不同,但方法大抵相同。“煮茶”用“茶锅”或者“茶釜”,茶煮好之后需要用茶勺将茶盛到他处。而“煎茶”使用的则是“茶珰”,茶煮好之后可以直接由流嘴流到盛器中。

庵茶也就是现在直接用开水泡茶,而芼茶就比较特殊了,唐代人会将茶和粥混合成一种茶粥,这样的饮用方式就称之为“芼粥”。

《萧翼赚兰亭图》 局部

《萧翼赚兰亭图》这幅画讲的是萧翼为唐太宗从辩机这里骗取《兰亭序》的故事。在画的左下角,有一火炉煮茶正沸,一老者正蹲坐于地,手持竹荚在茶珰中搅拌茶末,这老者仰面朝天,鼻孔放大,似乎在欣赏浓郁的茶香。而另一少年则手持黑漆盏托和白色瓷碗,俯身等着接即将煎好的茶水。老者煮茶所用之器具就是茶珰,待茶煮好之后便可直接倒入少年手奉的茶盏中。这样的煎茶方式在唐代算是比较常见的方式。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在这幅画中看到茶托、茶碾及茶合等煮茶工具。

《萧翼赚兰亭图》本身所表达的意象就是客来煮茶,其无意间反映出唐代煮茶的技艺以及相关的工具,体现出唐代煮茶之法已经臻于成熟,并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正合陆羽的那句:“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荆渝间,以为比屋之饮。”

唐 周昉《调琴缀茗图》 局部 左边的侍女奉茶

宋人较唐人更加好茶,不过宋人有宋人的习性。茶叶被宋人分为“片茶”和“散茶”两种,“片茶”是被挤压成饼状的茶饼,而“散茶”就是没有被挤压过的茶叶。但是宋人喜尚茶末,就是将茶叶捣磨成末,因此无论是“片茶”还是“散茶”,其实都是茶末。

正因为茶叶的形态不同,所以宋人喝茶的方式也与唐人不同。唐人好“煎茶”,宋人则喜“点茶”。所谓的“点茶”,就是将茶末置于茶盏内,再用茶瓶注汤点缀,最后再搅拌茶末,“点”也就是滴注的意思。这个过程看似简单,其实大有学问所在。点茶这种喝茶方式的出现,还带动了宋代关于煮茶的一种竞技——斗茶的出现。

备茶图

斗茶又称“茗战”,有好几道工序,最开始要把茶盏烫一下,然后再“调膏”也就是将茶末倒入茶盏中。最重要的工序是倒入沸水,并用茶匙和茶筅搅拌茶叶。尤其是在用茶筅搅拌时讲究轻重缓急,一碗好的茶汤搅拌之后浮在表面的泡沫应该是均匀铺开,并且泡沫紧贴茶盏,这称之为“咬盏”,但如果泡沫茶花并不是均匀铺开露出了缺口,那就算搅拌失败了,这称之为“云脚散”或“水脚散”。

在宋朝的一幅《斗茶图》中我们可以看见几个身着民间服饰的人正蹲坐着斗茶,这是一幅很好的民间斗茶图景。

宋 佚名《斗茶图》

一般而言,并不是所有的茶叶都会用点茶这种方式,宋王观国在《学林》中说“茶之佳品,皆点啜之;其煎啜之者皆常品也”,也就是说,好茶才会用点茶的方式,一般的茶叶还是用来煎茶。但是事实上,宋朝人在喝茶时几乎人人都用点茶。

宋人喜茶,上到皇帝公卿,下到平民百姓皆如是。宋徽宗曾经画过一幅《文会图》,讲的是文人雅集饮茶。画作下部就描绘有几个侍者侯汤、点茶的画面,表现出当时的士大夫们对点茶的喜爱。此外,北宋皇室为了满足自身的饮茶需求,还特意派转运使赴福建北苑督造贡茶,号为“龙凤团茶”,宋徽宗曾赞誉为“龙凤团茶,名冠天下”,更是亲自撰写《大观茶论》,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亲自写过茶论的皇帝。

北宋 宋徽宗《文会图》(局部)

而在那幅传世名作《清明上河图》中我们更是可以发现繁华的汴京街头随处可见茶肆,这些茶肆成为了满足北宋市民阶层物质和精神需求的最重要场所。

宋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二、元明清茶事

元朝是由少数民族蒙古人建立起来的王朝,因为饮食差异,所以蒙古人对于饮茶并不是很感兴趣,再加上元朝国祚并不是很久,所以元朝的饮茶习惯基本上沿袭了宋朝的饮茶方式。但元朝是一个过渡的阶段,当时南方已经出现了“汤泡去熏,以汤煎饮”的泡茶法,这和接下来的明清两朝饮茶方式基本一致。

元 壁画《道童》

到了明朝的时候,我国的饮茶方式又出现了一大变革。因为茶末的制造工序繁琐,明太祖便于洪武二十四年正式废除了之前宋朝在福建的贡茶,改泡茶末为泡茶叶,茶叶的形态由团茶、饼茶正式变革成了散茶,这才出现了现在一般的泡茶方式。茶末既废,点茶法自然也为人所弃,久而久之,明朝人也不知何为点茶法。

明人许次纾在《茶蔬·烹点》中记载明人的泡茶方式:“先握茶于手中,俟汤既入壶,随手投茶汤,以盖覆定,三呼吸时,次满倾盂内,重投壶内。”虽然明朝人依然讲究第一道茶汤先用来洗茶,第二道再供饮用,但这样的泡茶方式已经比唐朝煎茶法和宋朝点茶法简化了不少。

明 佚名《品茶图》

在文徵明的《品茶图》中我们可以看见一草庐隐于树下,两人于草庐中对坐品茗,中间的案桌上摆放着茶壶和两个白瓷茶杯,一童子则在侧房烧炉煮水。饮茶天生就带有一种静谧的气质,在闹市中饮茶饮的是热闹,但在画中这样的环境下,饮茶讲究的是静谧,于静谧中品茗论道,这是明代士人最为向往的方式。明人张源在《茶录》中说过:“饮茶以客少为贵,客众则喧,喧则雅趣乏矣。”可见,明士人饮茶饮的是一个静字,这也就为品茗赋予了别样的寄托。

明 文徵明《品茶图》(局部)

当我们把这幅图和之前提到过的宋朝《斗茶图》做一个比较就会发现,随着茶末和点茶法的消失,茶具也随之简化,宋朝时饮茶所需的工具如茶碾、茶匙、茶筅等物都已经不再流行,以至于明朝中后期的读书人在读到宋人所写的茶筅时也会一头雾水,不知所云何物。

茶筅

尽管饮茶的程序、茶具都简化了,但是明清两代的士大夫们对于生活的品质却一点都没有降低,他们在剩下的茶壶、茶杯、茶罐上玩出了新花样,明清两朝越到后面茶具就越精美,精美到令人叹为观止。

两朝的茶壶以紫砂壶为上品,明人文震亨在《长物志》就说“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明人还偏爱小壶,最好是在雅会时一人一个小壶,自饮自酌,这样才得其趣。

明清两代的瓷器烧造达到了巅峰,这在茶器的样式上得到了反映。茶器大多精美无比,但风格却依照皇帝的喜好来,清朝雍正帝喜好淡雅,雍正朝的茶具所以大都造型古朴,风格清新淡雅,给人一种赏心悦目之感。例如雍正时期的两件宜兴窑紫砂茗茶罐,一件通体呈六边形,盖子上刻“雨前”二字,而另外一件则通体圆润,盖子上刻“珠兰”二字。

雍正时期器物

但是乾隆帝却崇尚华美,因此乾隆朝的茶具风格热烈华丽,还大肆采用了釉彩等技术,颜色鲜艳,图案多样,意图彰显一代盛世的气象。例如乾隆朝的一件青玉三清茶诗盖碗,青玉通体剔透,盖上饰以金色花纹,碗身则精巧地雕上了诗文。但是这也是一般而言,雍正朝也有华丽的茶具,乾隆朝也不乏素雅的茶具。

乾隆时期器物

值得一提的是,清朝的统治者在接受汉族的茶文化时也保留了自己的饮茶文化——奶茶。据记载,满族人入关之后依然保留着饮用奶茶的习惯,宫内还专门设有提供奶茶的机构,清代皇帝喜欢在吃饭前先来一杯奶茶再吃酒菜,而宫廷内的嫔妃等人的奶茶等饮品也是按量分配的。清朝统治者喜爱奶茶,就连外出打猎时也不忘喝上一杯。

清 朗世宁《弘历围猎聚餐图》(局部)

文史君说

中国的茶文化起源甚早,古代的先民们就已经认识到了茶叶的药用功能。随着历史的发展,茶叶日益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在宫廷深苑,在市井街头,在荒山野林,都可以闻见茶茗的清香。茶文化的兴起带动了饮茶自身物质形态的变更,同时也丰富了古人们的精神生活,品茗被古人赋予了别样的精神寄托。因此,中国的茶文化既包括物质形态的一面,也包括精神文化的一面。

参考资料

裘纪平:《中国茶画》,浙江摄影出版社,2014年。

廖宝秀:《历代茶事与茶器》,故宫出版社,2017年。

赵秋丽、冯帆:《山东大学考古团队发现世界最早茶叶遗存》,《光明日报》2021年11月26日。

(作者:浩然文史·景苏)

来源:浩然文史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