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中华茶文化与世界蕴味
开云娱乐官网下载 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一头大象-开云足球app下载官网最新版

茶叶、中华茶文化与世界蕴味

一、茶叶

茶叶是劳动生产物,是一种饮料。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茶文化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

茶文化要遵循一定的法则。唐代为克服九难 ,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宋代为三点与三不点品茶,“三点”为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中国茶道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两种:煎茶。把茶末投入壶中和水一块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艺术品尝形式。

“中庸之道”即是恰到好处,是一种折中的为人处世之道,《论语》:“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讲的是中庸之道在古代社会的人际关系中起到的调和的作用。儒家思想的“和”作为一种价值追求的社会理想状态,处处体现着人性的关怀和古人的智慧。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矛盾辩证法第二大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实际上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它指的是事物运动变化发展有两种规律,一种是量的累积过程,这种变化是隐匿的不显著的往往被人们所忽略的,另外一种是质的变化,这种变化是直观的显著的容易被我们明显发现的。但质的变化与量的累积是直接同一的,没有量的积累就没有质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事物把握事物的过程中既要抓住事物质的变化,又要细心观察事物量的变化,以便于更好的把握预判事物要发生质变的时间关键节点,以便于我们未雨绸缪做好规划和预防。这种预判和预测实际上就是把握事物的度,度是质和量的统一,是蕴含在质和量之中的。这也呼应了”和谐中庸”思想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有界限。即便关系再好也要有界限、隐私。处世的方式也是一种折中的原则,避免走极端而造成过犹不及。在中国古代还有很多思想表达了马克思唯物辩证法中的规律,如《老子》中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二、儒家思想与中华茶文化

儒家的“中庸尚和”是国人的立身之本, 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 儒家思想便一直牢牢占据着我国古代思想的正统地位。茶作为一种饮品, 味甘而又微苦的特性与儒家的“中庸”之理不谋而合。因此, 儒家以茶为媒介将“中庸尚和”的思想传达给世人。儒家从茶的功效出发, 将茶的提神醒脑作用视为改造社会的良药, 并将儒家的人际关系相处之道渗入到茶德中, 引申出了“以茶养廉”的思想。同时, “以茶交友”、“以茶明志”、“以茶怡情”也渐渐成为了士大夫们的生活常态。文人们在饮茶中进行情感交流, 增进彼此的感情;但在饮茶时他们又时刻谨记儒家的“中庸”之理, 即茶人之间无论多么熟悉亲密依然始终保持适度的交往, 在亲而不腻中阐释“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情意。

另外,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和”。所谓“君子和而不同”表示所有的一切都必须处于宜当的状态之中;“无过亦无不及”表示万事万物都要恰到好处。细看我们的传统茶文化莫不遵循此定理, 煎茶、泡茶、饮茶与论茶在整个茶事活动中处处都受制于“和”。煎茶时火候的控制要有度, 火候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 茶壶的大小也要依据茶量的多少合理选择尺寸, 饮茶时对于尊者常要以浓茶奉之但也不能过于浓醇。上述种种均是儒家的“和”在茶文化中的具体表现。再者, 儒家的“和”在礼仪文化方面也有所体现。礼仪规范旨在约束人民的思想与行为, 使其不至于作出违背礼仪的事情而干扰社会秩序进而达到“和谐”之目的。于是, 儒家便将茶作为祭礼, 用茶祭奠先祖、用茶祭奠丰收、用茶祭奠社稷。民间也将茶作为宾客往来的标志, 以茶待友、以茶代酒、举茶敬客等均成为了我国传统礼仪文化的一部分。现今社会我们也一直秉承着茶礼之道, 节日向亲朋好友送上一份茶礼以示亲和;茶宴上宾主互相敬茶以示好和之礼, 这些茶文化活动无不彰显着儒家的“君子尚和”。

《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说的是君子之间交往是求同存异的,虽然观点立场可能不一致,但是互相彼此谦卑尊重。小人在一起交往,蝇营狗苟,互相密谋,表面好像一团和气,实际上貌合神离,为了利益可以互相出卖。这就表明了在任何事物中都会有矛盾,但矛盾可以共存就表明了矛盾具有同一性,也具有普遍性,可谓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法中强调,矛盾具有同一性,其表现在同一事物中有不同的矛盾,不同事物中也有不同的矛盾。有不同矛盾的同一事物与有不同矛盾的事物可以和谐共生,对立统一的规律告诉我们,万事万物都是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的存在。一方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条件,善以恶为前提,没有没有善的恶也同样没有没有恶的善。同样美以丑为前提,没有了美的尺度丑就不存在了,没有丑的尺度美也不存在了。所以茶文化中“和”的思想实际上就是遵循了这样的一个规律原则,不能消灭一方成全一方,打击一方帮助一方。这样就打破了事物存在状态的平衡。而只有恶大于善的时候才能惩恶扬善,只有消极大于积极的时候才能推崇积极。这都体现了对立统一的思想。

三、茶文化与世界蕴味

“和合天下”与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社会中华传统茶文化中“和合”思想由来已久,不仅包含了古人对人类社会的最终形态的美好表达,同时也把中华民族的“天人合一”、“和而不同”、“人心向善”等观念贯穿其中。“和合”思想从哲学的角度揭示了其本体是自然而不是神,而从观察自然社会事物的发展变化中可以得出,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普遍性蕴含在特殊性之中。社会需要寻求一种普遍性以便于覆盖大家的生活习惯、价值追求。

“和合天下”蕴含“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古人对于宇宙世界的观点和看法就是“与天地合其德”,不仅在物质上认为天地与人是一体,更是精神上要做到天地人的和谐统一。也表现出在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统一的。人与人是平等互敬,人与自然指的是人要尊重自然规律,对自然有敬畏感恩之心。人在社会中是社会的一份子,要为社会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和合天下”蕴含“协和万邦”的国际观,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国家观是一种淡民族主义的国家观,其认为“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这使得中国人在对待其他国家的态度上具有宽广的胸怀和更高的格局站位。

同样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社会的特点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和合天下”思想也是不谋而合。“消灭私有制,实现生产资料共同占有”是“共产主义”的思想精髓,也就是说共产主义的共产在于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这体现了“普遍性”原则。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背景下,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导致其所有制只能是资本主义的私有制,生产资料通过劳动者的手中生产出来最后流入资本家的手中,这就违背了劳动应该回归其本质的规律,劳动者辛勤劳动最后不能拥有生产资料,资本家雇佣劳动成为最后的赢家,这实际上也违背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和合天下”的思想。生产资料归资本家所有,资本家一家独大,打破了“和合天下”的中庸之道和平衡的观念。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占有,长期的奴役工人,使得无产阶级不得不拿起武器奋起反抗。这一系列的动作最后造成社会的动荡,家庭的支离破碎,人们的流离失所。世界是多元化的世界,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统一的世界,并且普遍性孕育于特殊性之中。如果仅仅有普遍性没有特殊性,我们的世界将会是单调枯燥的世界,如果只有个性没有共性,那我们的世界就会循规蹈矩,没有丝毫创造力可言。这也正是契合了“和”思想中的“和而不同”。

马克思构建的共产主义社会(真正的共同体)实际上是一种“大同”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每个人都以其他人的自由和解放为前提,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份子,同时每个人也是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个人与其他人也相互依存。这与“和合天下”的大同社会的构想本质上是一致的。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社会是超越民族、超越阶级、超越地域、超越国家,是站在世界历史的角度去构建这样的一个理想的社会。这一点与“和合天下”的思想也高度契合。

由茶文化为背景折射出来的中华传统“和”思想在当代社会是否有其时代价值?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客观、科学、礼敬的。大力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际上就是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协和万邦”、“以和为贵”思想的精髓。“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体现的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对待不同地域的文化”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对待全球治理的“共商共建共享”等等,无不体现“和”的思想。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美酒千杯难成知己,清茶一盏也能醉人”。茶人饮茶追求的是宁静淡泊,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境界,茶作为思想的载体在喝茶的过程中体味“物我两忘”的境遇,协调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来源:世界与茶)

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