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腔启示录》
这部国产剧“黑马”火爆全网,
真实道尽了社畜的精(装)致(qiang)的
职场现状与孤独私生活。
人前光鲜亮丽,充满生活品味的人,
却拖着经常熬夜加班,忍辱负重的影子。
有没有很熟悉?
剧中有消费层面的装,
有审美情趣和知识层面上的装。
看到第七集,还装到了“茶”的话题。

"装腔" 一词,强调某人的行为或言辞过于刻意,往往与其真实的个性或情感不符。
成年人的体面,有多少“装腔”成分?
适当“装腔”,是一项生存必备技能?
喝茶,有遇到“装腔”的吗?
今天咱就来聊一聊喝茶、装腔那些事儿~
“可恶!被Ta装到了!”
喝茶让人慢下来,应该没人有意见吧?
但往下看,字幕先出现了破绽。
凤凰单枞or凤凰单丛?

不难看出,女主唐影有点“背书”的嫌疑。
果不其然,
身为律师的她为搞定项目,
在甲方马总约她吃饭时,
想着如何给足情绪价值,投其所好,
拿下完美的印象分。
唐影在赴约前去茶馆恶补茶叶知识,
饭局交谈间,特地点到了茶的话题,
从茶品区分到喝茶心境侃侃而谈。

看这些描述,小编心里也捏一把汗。
茶的知识,靠“背书”来聊,
实在佩服女主的自信和胆识。
凤凰单丛,
2004年潮州市政府就下文通知,
所有的单丛茶的包装、宣传、营销,
一律用“丛”字。
但还是有人写做“枞”。
这是真的写错了吗?
不过剧名是《装腔启示录》,
也不排除剧组故意为之,讽刺“装腔”。

第二个问题,沸点。
凤凰单丛以香气丰富著称,
女主说它是“低沸点”花香为主。
茶发酵度越低的茶叶,叶质越柔嫩,
茶叶内的芳香物质沸点则越低。
随着发酵度的加重,
越来越多低沸点成分转化成高沸点成分。
凤凰单丛常见有花香、果味香、
花蜜香、甜花香,
一些树龄老的单丛,
也会出现沉稳木质香。
那么,这里的低沸点,
相对于岩茶没有错。

岩茶里面其实很多花果香都是并存的,
单纯从香去说这两种茶的区别,
没有抓到精髓和痛点。
比如除了花香、花果香、果香、焦糖香,
岩茶最主要具有明显的“火功香”,
汤水颜色较深,滋味醇厚、
外形具有“蛤蟆背”特点。

而凤凰单丛特色在于香气型别多,
是品种香和工艺香的天然融合,
形成了黄枝香、芝兰香、
玉兰香等各种香型。
清香型居多,叶色浅黄带微绿,
汤色黄艳,香气清长,
与武夷岩茶具有明显的风格差异。
不过“喝起来略显轻浮”,
我想很多茶友不会同意这个说法。
装腔,
用最小的成本
曝光和展示自己
《装腔启示录》第一季,
男女主就为我们演绎了一场
乘机经济舱装腔指南。
女主把自己的位置打造成了
私人品味的展示台
香水、咖啡、英文原版书,
处处彰显小资品味,
再拍照配文发朋友圈:

这一幕,相信对号入座的不止少数。
社交网络盛行之下,
“装腔”百态,已是常态。
承认“装腔”,也没什么。
刚加了微信的两个陌生人,
第一印象全靠朋友圈的蛛丝马迹。
发朋友圈,
也是茶人平日不断刷存在的常态。
每一条朋友圈都暴露着
你的态度、品味、取向,
提升或是伤害你的个人品牌。
为了人设、为了生意、为了自我价值,
难免“装”一下,
用最小的成本曝光和展示自己。

承认“装腔”也没啥,
喝茶还能怎么装?
各行各业,装腔的道理都差不多。
深得要领的话,就可以举一反三。
你无我有
在朋友圈晒茶,一定要晒出特色。
比如普洱,什么“7542”什么“88”青,
岩茶热门山场体现不出差异化了,
就要用还要用老茶,甚至是名丛老茶,
再配上美图,
轻描淡写一段瀹茶时光的文案。

茶器也是,
当今当红的日本匠人的器物必须摆上,
如果怕人不认识,
还要点到四位数一把的价格。
要么也是得用名家壶、古董器。
拿炭炉烧水才是最有腔调的,
这用炭也讲究。
一个操作下来就是一个
特有品味的喝茶人形象。
图文并茂
精致的茶时光必须拍照记录,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手机画质不上档次,
一定要准备一部单反,最好全幅。
越朦胧越幽寂越禅意约好,
大场景要有,细节特写不能遗漏。
人物尽量不要上镜,只露泡茶的素手。
让人不禁猜想,是在和谁喝茶呢?
更精益求精的,再精心制作一下视频,
才能动态360度无死角体现其喝茶的逼格。

精神顿悟
拍照就是为了发朋友圈,
那配文自然是要精心打磨的,
得文绉绉的。
一盏茶、一炷香,
分享一个小感悟,
表示茶不是白喝的,
不是花瓶,而让人觉得自己很有思想。
茶可以似懂非懂,
但话一定要直击人心。
让人看起来大彻大悟!
不能发得太频繁,
三日发一条,每日最多发一条,
久而久之,翻看朋友圈,
就是一个有审美、有文化、
有态度的茶人形象。
知识储备
以上装腔,在线上即可进行。
那么茶友见面、茶会分享心得,
如何装?
《装腔启示录》里女主分享了一个方法:

您学“废”了吗?
其实,茶是很深奥的,
每个人的品鉴感受会存在一定差异,
但也有一些“公式”可循。
拿岩茶来说,滋味厚薄,
和山场位置有关,
也可能是制茶工艺带“硬伤”。
表述的时候要自信、一针见血。
如不确定,略评一二表现略懂即可,
抛出疑问虚心求教。
此一项难度较大,新手勿试。
“安上”头衔
喝茶的人千千万,
如何与众不同?
特别是茶行业从业者,
如何体现更专业?
这就得靠“头衔”,
比较基础的是学习考试,
获得高级评茶师这类资质。
然后就是拜师,学习茶道,
借助“某老师弟子”的名义,为自己加分,
是用心与茶的直观体现,
更是有上进心的表现。
还有在茶行业从业多年的,
必须体现一个资深,
深耕十几年的资历必须打上标签!
适当装腔,
也是一种社会的生存技能
调侃了那么多,
对于“装腔”,我们还是辩证去看待。
装”与“不装”,是个人自由,
也是一种生活的选择。
就连原著作者也说:
一开始,我想写一本讽刺装腔的书。但后来,我写成了一本与装腔和解的书。
虽然我们看不惯“装腔”,
但不得不承认,
适当“装腔”是一门社会的生存技能。

比如,勤勤恳恳的唐影从不对加班说no,
对客户的阴阳怪气,
对领导突如其来的甩锅,
依然热情(谄媚)又虚假(努力)地
露出满脸笑意。
所谓伸手不打笑脸人,
演一出赔笑道歉,换一个盛世太平。
比如,喝茶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社交方式,
在喝茶的时候适当“装腔”,
体现出品茶的专业和审美的高级,
也有助于提升交谈氛围,
拉进人和人的距离,
这样的场合再怎么装,
也是相对文雅的。
时若是不“装”作懂点茶知识、茶礼仪,
在很多场合多少会显得有些尴尬。
以魔法打败魔法,
用“装腔”成就“装腔”
你不得不承认,
有效的形象腔调在很多时候是能吃到红利的。
有人装腔是为了成为“万人迷”,
有人装腔是为了跨阶层交往,
有人装腔是为了虚张声势
……
“装腔”,也是卷的一种表现。
或许,只要还在“装腔”,
就意味着我们还有更多的上升空间,
有奔赴战场的动力。

小说《装腔启示录》的英文名,
名叫“fake it till you make it”
(假装你能行,直到你成功)。
你装我也装,以魔法成就魔法。
等装到有一天,
兴许真的达到自己的目标了呢?
坦然面对真实的自己,与“装腔”和解吧!
来源:茶道CN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