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以寿 ——名扬中外的安徽茶叶
开云娱乐官网下载 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一头大象-开云足球app下载官网最新版

丁以寿 ——名扬中外的安徽茶叶

茶树原产中国西南地区,中国人最先发现和利用茶树。饮茶、种茶始于古巴蜀(今四川、重庆),当在先秦时期。秦汉大一统,使得饮茶、种茶走出巴蜀,顺长江而下,自西向东传播到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等广大地区。孙皓“密赐荼荈以代酒”(陈寿《三国志·吴书·韦曜传》),表明在三国时期,饮茶已传播到长江下游的江苏南京。而安徽地区的饮茶和茶叶生产应早于江苏,当在三国之前。

汉魏六朝

汉魏六朝时期茶叶加工技术简单,往往采集茶树嫩芽、枝叶晒干或烘干储存,后期可能采用水煮、汽蒸茶树芽叶杀青,然后晒干或烘干,茶叶呈松散形态,是原始散茶。“晋武帝世,宣城人秦精,常入武昌山采茗。”(《续搜神记》)西晋武帝(265~290年)时,宣城人秦精入山采茶。由此可知,宣城郡在西晋初已有种茶、采茶,茶叶生产初步兴起。

东晋元帝(317~322年)时,温峤官于宣城,上表称“贡茶千斤,茗三百斤。”(宋·寇宗奭《本草衍义》)东晋初,宣城郡茶叶生产较西晋又有所发展,茶叶品质优良,因此纳贡。晋时,宣城郡辖今安徽宣州市、池州市、芜湖市等。这一地区不仅产茶,而且产贡茶。“西阳、武昌、庐江、晋陵,好茗。”(《桐君录》)庐江郡产好茶。晋时,庐江郡辖今安徽安庆市大部、六安市和合肥市部分。汉魏六朝时期,安徽地区开始饮茶、种茶、制茶。江南江北都产好茶,宣城茶叶作贡。皖南、皖西两大茶区雏形已成,奠定了后世安徽茶区的格局。

唐代

唐时完善了蒸青饼茶制茶法,蒸之、捣之、拍之、焙之,制成的茶饼或圆或方。大宗茶为饼茶,尚有少量蒸而捣之的末茶和蒸而不捣的散茶。“歙州方茶,制置精好,不杂木叶,自梁、宋、幽、并间,人皆尚之。赋税所入,商贾所赍,数千里不绝于道路。其先春含膏,亦在顾渚茶品之亚列。”(杨华《膳夫经手录》)唐代,歙州所产方形饼茶品质优异,堪与大唐第一贡茶——顾渚紫笋茶媲美,河南、河北、山东、山西等北方地区尤其喜欢歙州方茶。每到新茶季节,在前往歙州的数千里道路上,大小茶商络绎不绝。

唐咸通三年(862年),歙州司马张途在《祁门县新修阊门溪记》中记载当时祁门茶叶生产的盛况:“山且植茗,高下无遗土,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由是给衣食、供赋役,悉恃此。祁之茗,色黄而香,贾客咸议,逾于诸方。每岁二三月,赍银缗缯素求市将货他郡者,摩肩接迹而至。”祁门境内遍山植茶,以茶为业者达十之七八,衣食、赋役全仰仗茶叶。由于祁门茶叶“逾于诸方”,所以每年新茶上市前一两月,全国各地商人携款到祁门,“摩肩接迹”,人潮涌动,形成一道特殊的风景。

唐代,歙州茶区成为中国最重要的茶叶产区之一。茶叶产量大,品质优。歙州茶不仅销往国内广大地区,而且远销国外,形成了“浮梁歙州,万国来求”(《敦煌变文集·茶酒论》)的空前盛况。

“蕲州茶、鄂州茶、至德茶,以上三处出者,并方巾厚片,自陈、蔡以北,幽、并以南,人皆尚之。”(唐·杨华《膳夫经手录》)池州至德(今东至)茶深受北方地区的青睐。

“宣州鸭山茶,亦天柱之亚也。”(杨华《膳夫经手录》)“宣城县有丫山小方饼,横铺茗芽装面。其山东为朝日所烛,号曰阳坡,其茶最胜。太守尝荐于京洛人士,题曰:丫山阳坡横纹茶。”(毛文锡《茶谱》)宣州鸭山(鸦山、丫山)阳坡横纹饼茶与舒州天柱茶并列,唐时名重一时,远传京洛。

“舒州天柱茶,虽不峻拔遒劲,亦甚甘香芳美,良可重也。”(杨华《膳夫经手录》)舒州潜山天柱茶甘香芳美,颇受时人看重。

“舒城太湖,买婢买奴”(《敦煌变文集·茶酒论》)唐时,太湖属舒州,舒城属庐州,由于茶叶生产繁盛,因茶致富,因此可以“买婢买奴”。

“风俗贵茶,茶之名品益众。……寿州有霍山之黄芽,……”(李肇《唐国史补》)寿州霍山黄芽为唐代茶叶名品之一。

早在中唐,安徽茶不仅风行大江南北,而且流于塞外。建中二年(781年),常鲁出使吐蕃,吐蕃王赞普取来茶叶若干,“此寿州者,此舒州者,此顾渚者,此蕲门者,此昌明者,此灉湖者。”(李肇《唐国史补》卷下)唐代流入吐蕃的就有安徽寿州之霍山黄芽和舒州之潜山天柱茶。

唐代,皖南的歙州、宣州,皖西的舒州、寿州,皆产名茶,甚至远传国外。

宋代

宋代继承唐代的蒸青茶制法,片(饼茶)散(芽茶、叶茶)并列,散茶数量上升。

“鸦山著于吴歙。”(叶清臣《述煮茶小品》)“横纹出自阳坡。”(吴淑《茶赋》)宣州鸦山阳坡横纹饼茶在北宋依然流行。

由北宋宋痒《赐知广德军龚会元进先春茶敕书》、欧阳修《赐知舒州齐廓进新茶并知广德军浦延熙进先春茶敕书》知,广德先春茶与舒州茶在北宋曾作为贡茶。

南宋周必大游九华,“僧祖瑛独居塔院,献土产茶,味敌北苑。”(《九华山录》)周必大认为池州九华茶可与北苑贡茶媲美。

宋代,国家在蕲、黄、庐、苏、光、寿六州设十三个山场,实行茶叶官买官卖。其中就有安徽庐州舒城王同场,舒州罗源场、太湖场、龙溪场,寿州霍山场、麻步场、开顺场。

宋代,在歙州、宣州、池州、舒州、寿州、庐州外,增加池州九华山茶和广德茶,且舒州天柱茶和广德先春茶作土贡。

明代

明代,饼茶衰微,散茶大兴。烘青、炒青绿茶逐渐取代蒸青绿茶,风行天下。

“若歙之松萝,吴之虎丘,钱塘之龙井,香气浓郁,并可雁行颉颃。”(许次纾《茶疏》)“今茶品之上者,松萝也,虎丘也,罗岕也,龙井也,阳羡也,天池也。”(谢肇淛《五杂俎》)徽州休宁松萝茶是中国炒青、烘青绿茶的杰出代表,对后世中国各类绿茶的加工工艺产生深远影响。本省其它地区,外省如江苏、浙江、福建、湖南、广西等,纷纷仿制松萝茶。

“六安茶为天下第一。有司包贡之余,例馈权贵与朝士之故旧者。”(陈霆《两山墨谈》)六安茶甲天下,作贡茶。

“六安茶:品亦精,入药最效。但不善炒,不能发香而味苦,茶之本质实佳。”(屠隆《茶笺》)

“天下名山,必产灵草。江南地暖,故独宜茶。大江以北,则称六安。然六安乃其郡名,其实产霍山县之大蜀山也。茶生最多,名品亦振。河南、山陕人皆用之。”(许次纾《茶疏》)六安茶是江北第一茶,很受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山东、山西、陕西等北方广大地区的欢迎。

明代散茶大兴,安徽的松萝茶、六安茶驰名全国,影响广大。

清代

“计可与罗岕敌者,唯松萝耳。”(冒襄《岕茶汇抄》)松萝茶在清代依然是炒青、烘青绿茶的代表,并出口海外,是中国外销绿茶的代表。

“近以岕山茶为君,虎丘茶为相,六安、潜山茶为将。”(刘源长《茶史》)六安茶、潜山茶堪与堪与江浙的岕茶、虎丘茶相伯仲。

“岕茶如名士,武夷如高士,六安如野士,皆可为岁寒之交。六安尤养脾,饱食最宜。”“予少年嗜六安茶,中年饮武夷而甘,后乃知岕茶之妙,此三种可以终老。”(张英《聪川斋语》)六安茶与武夷茶、岕茶齐名。

清代陆廷灿《续茶经》“茶之出”:“《通志》:六安州有小岘山,出茶名小岘春,为六安极品。霍山有梅花片,乃黄梅时摘制,色香两兼而味稍薄。又有银针、丁香、松萝等名色。”清代,六安银针、梅片、毛尖茶流行大江南北。六安茶作贡,始于明朝初期,直到清朝咸丰年间贡茶制度终结,历经两朝共近五百年。

“黄山有云雾茶,产高山绝顶,烟云荡漾,雾露滋培,其柯有历百年者,气息恬雅,芳香扑鼻,绝无俗味,当为茶中第一。又有一种翠雨茶,亦产黄山,托根幽壑,色较绿,味较浓,香气比云雾稍减,亦轶出松萝一头。”(江澄云《素壶便录》)黄山茶后来居上,超轶松萝茶。

清末,歙县人谢正安在传统黄山云雾茶的基础上创制黄山毛峰,一飞冲天;太平人王魁成创制太平猴魁,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蜚声中外;黟县人余干臣、祁门人胡元龙创制祁门红茶,风靡欧洲,被誉为“茶中英豪”、“群芳最”;六安人改制六安瓜片,其采摘、扳片、炒制、烘焙技术独树一帜,别具一格。

清代,在松萝茶、六安茶、潜山茶之外,宣城敬亭绿雪、泾县茶、黄山茶、歙县紫霞茶和老竹大方、太平猴魁、祁门红茶等脱颖而出。

现代

图片

肇始于民国初年的祁门茶业改良场,汇聚了吴觉农、胡浩川、庄晚芳、冯绍裘等一批名家,推动了中国茶叶科技和产业的发展。当代茶圣吴觉农《在祁场一年》写道:“良以安徽之茶业,实系中国茶业中心;无论内销外销出品,以及出品之为红茶、绿茶,又各有其独特地位。”

1955年,中国茶叶公司评选全国十大名茶,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祁门红茶榜上有名。全国十大名茶,安徽几乎占了半壁江山。

当代,除前面提到的安徽历史名茶外,还有祁门安茶、黄山绿牡丹、九华佛茶、石台雾里青、贵池肖坑茶、东至云尖、泾县涌溪火青和汀溪兰香、宁国黄花云尖、郎溪瑞草魁、芜湖浮山翠珠、无为西华毛峰、滁州西涧春雪、庐江白云春毫、潜山天柱剑毫、岳西翠兰、桐城小花、霍山黄芽、舒城兰花、华山银毫、金寨翠眉等一批名茶,如群星闪烁在中华茶文化的璀璨天空。

民国时期,安徽茶业乃中国茶业的中心,祁红、屯绿竞相辉映;当代,安徽新品名茶迭出,有着广泛的影响。

来源/安徽公共频道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