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尝《宋茶》
开云娱乐官网下载 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一头大象-开云足球app下载官网最新版

浅尝《宋茶》

《宋茶 风雅与腔调》此书作者周重林,是专门研究中国茶的作家、学者,虽是80后,却已出版多部茶学著作。这是我读他的第五本关于茶的著作。

这本《宋茶风雅与腔调》是他今年的新作,我在他出版的第一时间买了他的签名版,于10月3日开始每天晨读,于10月21日读完。本书汲取宋代5位大家以及生平不详的一位老人有关茶的名篇进行解读,借由他们的视野窥得宋代市井百姓的茶生活会以及文雅茶人的茶艺。

范仲淹,是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具有中国历史上鲜有的完美人格 。这点在他写茶的几篇文章里可轻易看出。

他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描写的是当时斗茶成风的雅趣。斗茶,比的是制茶的早晚、比制茶的工艺、比茶人的技巧、比茶器的珍贵、比茶人的品格。

他的《清白堂记》,写的是他在绍兴任知府期间,发现一良堂,旁有一荒地,再有一废井,井里泉水清澈温和。他命人将此地、此井整理干净后,将泉水命名为“清白泉”,旁的凉堂命名为“清白堂”,再建一亭子名为“清白亭”。此后,范仲淹经常邀请志同道合的朋友来清白堂用清白泉之水烹茶,用甜美的汁液滋润他们的心灵与才智。

在《清白堂》里,范仲淹强调了井水的品质:一是不迁,改邑不改井,有常德;二是不私,井养而不穷;三是不污,甘洁可供饮用。

源头之水,一定要清白,才能甘洁可饮。及至一家之主,一定要清白,才可形成好家风。再到一国之重臣,一定要清白,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

范仲淹在《清白堂》里,借泉水表明自己“清白而有德义”。这也是他一生为人、为官的处世之道。

欧阳修,在宋代文学史上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人物。世人皆知他以“醉翁”自称,却少有人知道他还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茶人”。

他在《尝新茶呈圣俞》里金句频出。

“万木寒痴睡不醒,惟有此树先萌芽。乃知此为最灵物,宜其独得天地之英华。”赞的是茶;

“泉甘器洁天色好,坐中拣择客亦嘉。”道的是茶器、茶水、景色、客人;

“由来真物有真赏”,鄙的是俗人。

此诗与苏轼写茶的观点如出一辙,这也就是宋代斗茶的“三不点”:茶不好不点、景不好不点、人不好不点。欧阳修、苏轼倡导并践行的“三好”原则,对后世影响很大。

茶在宋代文人的笔下,已经是雅俗的分界点。连宋徽宗皇帝都号召有钱人要多喝茶脱脱俗气。

此外,欧阳修还专门写了《大明水记》《浮搓山水记》给泡茶用的水作了研究分类。此二文虽与陆羽对泡茶水的观点不尽相同,但也肯定了陆羽“山水上,江次之,井为下。山水,乳泉、石池漫流者上”之说。

欧阳修写水如此,格物致知,为品茶注入了审美与思辨。

蔡襄,北宋名臣,所到之处皆有政绩。

精于书法,与苏轼、米芾、黄庭坚并称为“宋四家”,其书法也颇得皇帝喜爱,宋仁宗曾赠“君谟”二字于他。蔡襄的“襄”字有辅佐的意思,“谟”是谋略的意思,“君谟”即为“为君谋略”之意。

除了书法外,他对宋茶风雅的贡献,也很大。

他一改过去进贡大饼茶的传统,用细嫩茶芽创制了外形精致的“小龙团”,赋予了饼茶艺术性的外表与高贵的身份,深得皇帝和官员的赞赏,很多官员以能获得限量版“小龙团”为荣。就连欧阳修也说,自己奋斗了二十年,才获赐一枚小饼,平时不舍得吃,只待贵客上门时才小心拿出来赏玩。

宋代关于文人的动人之处就在于,你我也许政见不合,但仍能够互相欣赏。如王安石和苏轼的往来亦是如此。

蔡襄著《茶录》,给好茶上了色、香、味的标签----色要以白为贵,香须是不掺杂任何味的真香,味追求的是甘滑。这就和唐代的煮茶或者现代的各种果茶奶茶有很大的区别了,不过,本来审美也是具有时代性的。

苏轼,名头可大了,是中国人应该是无人不知了吧。

从小学到大学,我们学过得他的诗词虽不能一一道出,但是我们经常在不知不觉的交谈中,脱口而出的一两句就会来自苏轼的笔下。从前,我大多是从感性的角度去读苏轼,体会他的豪放;这次,我在理性的文学角度里认真读了他的《叶嘉传》,再次颠覆了对这位大文豪的认知。

《叶嘉传》是用拟人化的手法,为茶的一生立传。

此文主要讲述福建人叶嘉一生的功过,并把其风味德馨传至族人,有了“今叶氏散居天下,皆不喜城邑,惟山乐居。”“郝源之族为甲”之说。

苏轼写人,实则写茶。通篇无茶,却又处处无不道茶。

这和范仲淹写《清白堂》有异曲同工之妙,范老写的是物,喻的却是人。苏神写的是人,喻的不单是物,更是人----这看山是山的第三层境界,苏轼已经超脱山外了。

中国文人向来喜欢借物喻志,这也是我们在小学课堂里一直学到的。很多诗词,我们读得出来喻的是何物,写的是何人。也有很多文章,我们是读不出那隐秘在背后的故事。可我想说,读苏轼这写的叶嘉,一个字:绝!无愧是千古奇文啊----

开文首句,“叶嘉,闽人也。”这五个字,就让我带着疑问读下去了:他到底是说人,还是说茶叶?因为这里的叶嘉,我最早是在陆羽《茶经》里读到的:“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再继续读下去,他好像写的就是一个人的性格、经历,可又在某个时刻我不得不怀疑这写的不就是茶叶吗?甚至,写的既是广义的闽茶,也是狭义的建茶。

我才疏学浅,读这样的文章,只会无比惊叹苏神的脑洞。苏轼把“一语双关”可谓是玩到炉火纯青了吧?这应该叫“一语三关”了。

压轴者,必定是把宋茶的艺术标准推到登峰造极档次的一个人----在那个时代万人之上的皇帝,赵佶。

北宋末代皇帝,一流的文人,三流的皇帝。这在中国历史上也不少见到,昏庸的天子,和才华横溢的才子,他们之间,差的不只是一次错误的投胎、一个华丽的转身。

今天暂且不论他的昏,我们来看看他在《大观茶论》里的精。

唐陆羽著《茶经》,使盛世中华的茶物质向世人流传开来。它是最早、最完整、最全面的“茶百科”。而宋徽宗的《大观茶论》更是在前人基础上加以扩充,对茶的原产地、原材料及制作方式达到了前无古人的追求,他用那顶级的茶精神画出了盛世最后的流光溢彩。

就拿采茶来说,他要求:“用爪断芽,不以指揉”。除了采茶时间要精准在日出而停,手法也要精准在指甲尖,不能用手指碰到,因为手气和汗水会使茶叶不新鲜。(皇帝果然难伺候啊..)

就这样一个集权利艺术追求于一身的人,对后世茶的贡献,自不必说。

宋徽宗把自己对茶文化的爱好,以一种其他茶人达不到的方式呈现出来:用全天下最好的茶、最好的水,请最好的茶工,做出最好的茶,并赋予它们特定的价值与意义。

图片来源:八方茶园

周老师在这本书里还加了一篇审安老人的《茶具图赞》,就是借用一些图片对茶器加以说明。

在陆羽时代,饮茶需要24件工具,有人戏称为“二十四将军”。而审安老人,为宋代茶器注入人格,共得12件,后人称之为“十二先生”。

这图赞,比起苏轼的《叶嘉传》,我觉得它更绝。因为此文更为拟人,却更为隐秘,它用最少的字、最简的图,写茶器最至高无上的精神----虚己待物。

难道这写的不也是中国茶人所应追求的品质吗?

有趣的是,在本书最后附录部分,周老师却以一篇《一千年后再弹琴》结尾。这说的茶,怎么跳到琴去了?

琴棋书画诗酒茶,皆写尽了中国古代文人的风雅。

古琴能弹出清厉而静、和润而远,宋茶亦能品出清白君子之格。

有了这文字里的琴音和茶香,有了这些人在芸芸众生中对艺术孜孜不倦的念想,我们的历史就不再是无情的打打杀杀和干巴巴的朝代记录,而是,有活生生的灵气,由古至今,缥缈而来。

前段时间我在抖音里看到一大学教授说,某大学里的茶学专业,本来报考的人不多,后来转出去的人也多起来,就是说,留下来真正学茶学的人很少。

说来也确实,身边从事茶叶相关行业的人很多,甚至很多人也选择投资茶业作为副业。----卖茶的人多,可为什么真正学茶的人不多?

茶如果只作为商品,复制黏贴即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外国学者争着说茶源于印度,源于日本。

茶到底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

茶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它符合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

在茶里,有人看到了历史,有人品得了生活,有人读到了美。

也许,茶就是一杯茶而已。

我也只是,对我们的茶文化饶有兴致,同时被周老师的茶世界所吸引,多读了两本茶书而已。

周老师说:“在我的茶界朋友圈,有80%的人只会发图,有20%的人只配文字;又有90%以上都是商品文字的复读机;有40%的人说只说禅茶一味和感恩;参加茶会和书写品茗感受的文字,90%都写成了流水账。”

本想寥寥数句写一下读书笔记,可不知不觉,也还是很不专业地絮絮叨叨了大半天。我们的茶文化疆域太大,该学习的还有太多太多太多。

今日仅以读后小感想,以愿追逐做那10%的人。

最后,我想用央视节目《典籍里的中国》里的一句话作为结尾:

知道我们的生命缘起何处,知道我们的脚步迈向何方。

来源:不如孤读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