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船古道”寻迹:轻舟快渡出合口,浪急滩险到梨埠
开云娱乐官网下载 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茶船古道”寻迹:轻舟快渡出合口,浪急滩险到梨埠

六堡到梨埠之间60多公里的水路是茶船古道始发线路,这段水路虽然不长,但船工却不敢掉以轻心,有时遇到险滩,“打帮”出行的船工们还得合力把船只“搬”过滩头。

从六堡镇沿六堡河顺流而下,走上60多公里的水路,即可到达梨埠镇。这段水道从合口码头开始,下大中、大说口、鸭婆滩、寺坡湾……每隔四五公里,就是一处滩头或河湾,一脉水势便掩映在两岸茂密的竹木之下。

如今,乘车沿着水道边的公路前行,沿路仍然可见水势湍急。在双学滩头边上,一处混凝土的闸门遗址仍然依稀可辨。当地茶人陈伯昌说,因为双学水流很急,上世纪60年代后期,当地曾在这里修筑了小水电站,这是当年修筑的坝体闸门。后来水电站废弃了,闸门被拆除,只留下了这处残垣断壁供后人发古思幽……

六堡镇组织文化活动,重现当年茶船古道的运输场景

船只逐一“搬”过滩

从六堡到梨埠这段水路,一直以来都是茶船古道的始发线路。六堡镇不少老船工都说,以前每年茶商在六堡茶区收购完茶叶以后,就在合口码头将六堡茶装上尖头船外运,这种小船一般长八九米,宽约两米,前后斗径起翘,因其两头尖,中间窄,像针一样,所以当地又称针头船。由于六堡山间多竹木,茶商们往往兼营柴竹木生意,大量竹子和树木被砍倒,扎成连绵百米长的竹排木排甚至柴排,一些排面也会放上六堡茶。无论是尖头船还是竹排木排,当茶叶装载完毕,一律沿六堡河而下。

尖头船运载着六堡茶穿过六堡河,直达梨埠镇码头,《中国茶讯》1951年刊发的文章对于这条线路做了这样的描述:“旧时粤商在广西六堡乡合口街设庄收茶叶……以后将六堡茶炊蒸在箩,由合口街用小铲(一种小船)装运至梨埠,在春夏水大时每铲装运四十担。秋冬水小时每铲只能装运二十担。由梨埠换大木船运至封开,再用电船装运广州,再出口港、澳。”

这条线路在书面上只是寥寥数语,但在历史的长河中,却有无数船工和排工在这条线路上“讨生活”,他们的汗水、泪水,乃至血水都融入了这段水路。李育恒从16岁起就在六堡至梨埠段的水路上撑排走船,一干就是20多年。“当时的尖头船每艘能装一两吨茶叶,每船必须配备船工三人,为了能够相互照应,每次起行,都要三四只船一起‘打帮’出发。”

以前,六堡至梨埠这段水路滩险重重。自合口码头以下,大中、沙险、寺坡……长则四五公里,短则一两公里,便是一处滩头。自茶船古道成型至今已有数百年,这段水路的水位和流量都发生了变化,但如今沿着这段河道一路驱车而下,依然可听到水声鼎沸,可看到白浪翻腾。

寺坡滩头

在六堡茶区里,几乎所有当年曾经在这段线路上行船的老船工都能做出类似的描述:每次三四条尖头船装好茶叶和其他山货后就结伴同行,顺流而下。每条船上必须要一人掌舵,两人手持长竿一路拨扫船前大块的砂石,令船只得以前行。每遇水浅滩险之处,结伴的尖头船就全部在一个水流稍缓的湾道停下,然后“打帮”的船工一齐下船,有的在岸上拉纤,有的在水中撑顶,十余人一起把船只逐一“搬”过滩头。前面的拉纤者沿着岸边的石头一路伏地如犬,爪抓前行;后面的撑顶者躬身如倾,长篙几折。待得所有尖头船过完滩头,十余名船工筋疲力尽。但即便如此,遇着浪急滩险之处,沉船翻船仍时有发生。邱汉江曾在六堡镇当船工,回忆起当年的行船经历,他仍记忆犹新,“1963年,我就曾目睹了一次沉船事故”。

经过险滩时,船工要用长竿撑顶河道的岩壁,让船只能够安全通过

在这段河道上,若然遇到滩头,上行或下行的船队都会一路喊号子,遇到回应,即是两支上行和下行的船队相遇。这个时候,后入滩道的船队就要先退到一处河湾停下等候避让,先入滩道的船队则先上滩或者下行。遇上先入滩道的船队人手不足,停下等候的船队的船工也会上去帮忙,这种规矩使得在这段水路“讨生活”的船工们关系极其紧密,相互之间连对方的乳名也叫得出来。

竹排木排再集结

虽然尖头船自合口码头出发后直达梨埠,其间不作停留,但从合口码头出发的竹排木排到达九城村(六堡镇的一个地名)后要再集结一次。因为六堡镇的梧桐河与六堡河在九城村汇合,来自梧桐河上游的蚕村、普旺地区的竹木和茶叶也要沿着梧桐河而下,到达九城村集结。

于是,九城村的一处河湾就成了集结地。从合口码头出发的竹木排,到了九城村,再次汇扎成更大的竹木排。其中一些木头则劈成粗柴,以竹篾捆好,结成柴排。住在九城村的陈伯芬年轻时专门在九城村到广东封开县江口的水路上撑排。“老一辈的排工提起,这些柴排在当时要被运到广州,甚至香港、澳门出售。”

九城村的竹木长得非常茂盛

九城村村道上的竹排见证了当年茶叶外销的历史

在九城村,放排是从六堡镇向下游运送竹木、茶叶的一种手段。九城村一些老一辈的村民至今还记得,从合口码头来的竹木排数量不多,九城村才是竹木柴的盛产地。解放前,九城村码头占地数十亩,堆满着柴竹木。九城村就像一块磁铁,吸引着周边村的村民到此赶集,卖掉自家的竹木柴和六堡茶,再换回生活用品。

每到放排时,排工们都用竹绳捆好一个个木排,再将十几个大排前后相连成一串,在排面上放上六堡茶和其他山货,以及当地人制作的竹木手工品,再搭上一个小帐篷。接下来,排工就生活在竹木排上,撑着竹木柴排顺流而下,将一长串的竹木柴排运送到广东封开县江口码头的接货人手上。

有老排工回忆,从九城村而下,有宝平、大中、沙险、柴湾、斜坡、九城、埌口、湾船、大平头、冲财头、下妹、上妹、井田、飞崖、新村、清水、盘古、大塘、茶埌洞、滩尾等几十个数得上名号的急滩。一不小心,急流就会把竹木柴排打烂打散,不仅竹木和一箩箩六堡茶会被冲走,甚至排工也可能跌落水中。

秋冬水旱时,顺流而下的排工须沿途清理河道的大石头,当地人称之为刮水路。即便春夏水涨,排工也要小心“驾驶”,让长达百米的木排尽可能避开河里的大石头。

从九城村撑排至广东封开县江口码头,需要三天时间,返程却需要一周。在江口交货后,排工就从封开江口步行回到九城村。

回程休息泊九城

除了排工,运茶的尖头船也是九城村的常客。从六堡镇顺流而下的尖头船未必停靠九城村。但是,当一艘艘小船满载生盐、豆豉和咸菜等生活用品回归时,九城村就是船工们途中休息的最后一站。

作为竹木排集散地和尖头船日行夜歇的停靠地,九城村曾兴旺一时。新中国成立以前,九城村里只有百余人口,却有13间店铺,分别经营餐饮、糖果、布匹和缝纫等生意。陈伯昌回忆说,他的祖父陈普生在村里开了一间缝纫店,店中还有两台令周边邻居既羡慕又惊诧的镇店之宝--德国进口的缝纫机。

“这是村里唯一的两台缝纫机。”陈伯昌说,这两台缝纫机是他祖父订购的,从国外运到广州,再通过茶船古道运回九城村。如今,古老的缝纫机已不见踪影,但陈伯昌还保存着曾在缝纫店里“服役”的一个老熨斗。

船只的往来,货物的交易,给小村子带来了外界的文明。村里的老人陈成联回忆说,他父亲陈甫苍年轻时外出经商,不仅向外销售六堡茶,还将广东等地的娱乐文化带回了九城。

随着陆路交通日益发达,茶船以及船工、排工和纤夫等行当在当地均退出了历史舞台。如今,九城村的老码头再无茶船停泊,仅码头上尚存一块大石,据说是当年茶船靠岸时用于拴缆绳的。而以前九城码头旁的堆场,在废弃数十年后,如今也长起了一大片竹林,成为一道别致的风景。码头、大石、竹林成为茶船古道的忠实守望者,也成为六堡河变迁的见证者。

来源|《茶船古道》 作者:赵洋、龙天传、苏爱清、杨麦

来源:中国六堡茶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