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码行里交易多,西江航线轮船忙
开云娱乐官网下载 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平码行里交易多,西江航线轮船忙

清朝中期以后,梧州成为西江水道上的重要商埠,部分六堡茶从广东江口和都城码头沿西江运输而上,在梧州集中后再发往珠三角地区的各大商埠,形成了六堡茶运输与交易的一种新形式。

在梧州茶厂的六堡茶文化展示厅里,有一面反映六堡茶产业发展历程的文化墙,墙上展出了当年茶厂的很多老照片。

前段时间,刘福生老人再次回到梧州茶厂,他特意来到这面文化墙前,轻轻抚摸着墙上的一张照片。在这张照片里,茶厂的工人们正用木板车把装在大竹筐的六堡茶推往茶厂旁边的三角嘴码头。

看了很久,这个梧州茶厂的建厂元老才发声:“梧州茶厂生产的六堡茶运到码头后,就会装上在此等候的货船,一批一批地沿着西江运去广州、香港、澳门,乃至世界各地……"

平码行中卖茶叶

在茶船古道的发展史上,无数船只载着六堡茶,经过六堡河、贺江后进入西江,大量汇集到广东的江口和都城码头,然后顺流而下,直达珠三角。但是,清朝中期以后,梧州发展成为西江水道上的重要商埠,大西南的物产出口沿着西江汇集到了梧州。于是,一部分的六堡茶又从江口和都城码头沿西江运输而上,在梧州集中后再发往珠三角地区的各大商埠,形成了六堡茶运输与交易的一种新形式。而这其中,平码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约在清末开始形成的平码行,也称经纪行,是解放前梧州商埠的颇有特色的行业。据《桂商》一书介绍:“为了适应省内外城乡物资交流和往来客商贸易频繁之需,以居间贸易、代客买卖商品为主的平码行,首先在戎圩(今龙圩)形成。后来由于戎圩河道涸浅,较大的船只航行不便,贸易中心便逐渐移到梧州,平码行也转移到梧州。”

清末的梧州码头

1928年7月,梧州西江上的浮动码头

《梧州文化》中有记载,1885年前,梧州已有17家平码行专营代客买卖。1897年,梧州辟为通商口岸后,外国资本在梧州先后兴办了渣甸、天和、人和等洋行,这些洋行大都委托平码行购入桐油、茶油、茴香油等油类和各种土特产品运往港澳,又从港澳输入大量的煤油、火柴和各种洋货委托平码行销售。而据《梧州文史资料选辑》(修订版1一4辑)记载,当时,平码行经营输出的土特产有豆类、生油、茶油、花生、茶叶、生茶麸、青麻等。而这种输出和交易,都由各家洋行和平码行所租用的货轮、帆船和花尾渡来完成。到了1925年,平码行行号发展到30多家,多设在九坊路、沙街(今南堤路)一带。

作为英记茶庄的后人,邓炳健在苍梧县六堡镇长大,后来进入苍梧县的供销系统和外贸系统工作,又长期与六堡茶打交道。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苍梧县产区的茶叶,很多都经他之手组织供给梧州茶厂,用于生产精制六堡茶。

“父亲经营英记茶庄时,梧州就是茶庄收购和运输茶叶的一个中转站,而完成茶叶收购和中转任务的平台,就是平码行。”邓炳健至今仍记得与其父亲交好的梧州平码行商人的姓名。

家住梧州市区的陈碧霞如今已年过七旬,他的父亲陈华在解放前从平南县来到梧州,凭借一条自有的木货船,成为平码行的中间商,当年就经常从梧州平码行贩运茶叶到广东各地。

抗战过后,在湘桂铁路和一些主要公路未能及时修通前,梧州成为水运交通枢纽,其作为物资集散地的地位更为突显。到1948年底,梧州市平码行的行号发展到了130多家,为梧州开埠以来的全盛时期。受此影响,这一时期梧州的水上运输也达到了一个高峰,无数茶叶等土特产在平码行交易后,经由船运发往珠三角各大商埠,并转出口世界各地。

由于商户剧增,竞争激烈,梧州解放前夕,平码行进入衰落期,留存下来的行号只有五六十家。1951年,国家开始调整工商业政策,国营商业得到发展,平码行的商户逐年减少。至1956年1月,梧州市平码行最后5家的行号参加了全行业公私合营。至此,梧州平码行以及其代销和经销六堡茶的历史均画上了句号。

满江船只保运输

平码行的兴衰见证了梧州这个商埠的嬗变,而造就梧州商埠曾经辉煌历史的重要因素,则是与之共生共长的水上运输行业。

梧州总控三江水口,自古船运交通发达,自晚清以来,梧穗、梧港、梧澳之间已有较大型的机动客货轮行驶,上下河货客运日益频繁。据《苍梧县志》和《清史稿·交通》记录,梧州以下西江航线,在“清光绪十八九年间,梧始有平安公司之轮渡来往广梧”。而梧州以上的航线,“光绪三十年……自是小轮公司渐推渐广……桂则有往来梧州、南宁、贵县、柳州之小轮”。

1.新中国成立初期,包括六堡茶在内的大量货物通过西江水道运输。图为当时西江梧州段上的一条货船,船上装载了大量梧州出口的货物

2.上世纪60年代,为重振六堡茶产业,梧州大力发展茶园,图为当时浩浩荡荡的上山种茶队伍

1897年被辟为通商口岸以后,梧州的水运业更加飞速发展。1941年修编的《苍梧县志》有录,到了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梧州商人李虎石、周濂生等倡议筹建西江航业股份有限公司,随后集资购买机动客货轮船广泰、广威专营梧州至香港航线。宣统二年至民国元年(1910年一1912年),这个公司又陆续购置广南、广宁、广河、广平、广清等五艘客货轮电船,经营梧州至南宁和梧州至广州的线路。

大量航行于西江航线上的华商与英商洋行的货轮,确保了六堡茶的外运,及至上世纪30年代,“往来港粤,多通大汽船;溯江而上,皆通浅水电船。沿途诸埠皆可湾泊,帆船如鲫”。

到了解放以后,国营的梧州航运局和水运公司的船只又接踵担负起六堡茶在西江航线上的输出。1951年,刘福生曾带队为待建的梧州茶厂选址。经过反复遴选,最终,梧州茶厂厂址确定在三角嘴码头附近地块。“我们看中这个地块,就是因为它临近江边码头,这样,厂里生产出来的六堡茶可以直接下船运往广州。”刘福生说。繁荣的水运业对于当时六堡茶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运输保障产业兴

在梧州茶厂的文化展示厅里,记录着六堡茶产业在上世纪50年代大发展的一段历程。

自1954年开始,国家对茶叶统购统销,六堡茶区的茶叶被收购后运往梧州市区,交由梧州茶厂精制加工,再由中茶梧州支公司出口到东南亚地区。1954年以后,六堡茶产区的运茶船不再停靠广东江口和都城的码头,而是直接上达梧州,运到三角嘴码头后,卸运入梧州茶厂。梧州茶厂吸纳了从六堡河、贺江后经西江,以及从狮寨和夏郢经桂江这两条线路运来的茶叶后,产量飞增,并在上世纪50年代后期形成“冷水发酵、双蒸双压、干仓陈化”的现代工艺精制六堡茶。这种工艺生产的六堡茶随后逐渐成为六堡茶出口的主导品种。

这段还不算太过久远的历史,清晰地说明,国家茶叶购销新政策的实施以及梧州水运业的发展,改变了茶船古道的原有轨迹,而这种充满时代气息的变化,掀开了梧州六堡茶产业发展的全新一页。

对于梧州六堡茶产业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快速发展,曾任梧州茶叶进出口公司总经理的熊燕萍有切身的体会。虽然已经退休十多年了,但如今她仍清楚地记得,1962年经梧州土产进出口公司出口的梧州六堡茶有117吨,其中很大部分是桂青茶(初制的干茶)。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期,六堡茶的出口量已经超过1000吨,其中绝大部分都是陈茶(采用冷水发酵工艺制作的六堡茶)和六堡茶(采用双蒸双压工艺制作的六堡茶)。“当时,我们和梧州航运局联系得非常密切,因为从1962年起,我们公司平均每星期都要运一批茶叶去广东。如果遇上航运局的船期安排不过来,我们就找梧州市水运公司,由他们安排船运茶叶。”

1957年,采购员到广西东部茶产区采购青茶,并在茶场中留影

前浪已经远去,后浪又再掀起。在梧州,不仅梧州茶厂逐步做大生产规模,中茶梧州分公司在1988年起也建立了自己的六堡茶精制车间。进入2000年以后,梧州的六堡茶生产企业更是遍地开花,六堡茶产业再度兴旺。

虽然,六堡茶输出的运输方式已经改变,但是,茶船古道的往昔,如今在梧州各大六堡茶企的文化展示厅里仍可窥见一二……

来源|《茶船古道》 作者:赵洋、龙天传、苏爱清、杨麦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