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罗霄——探秘湘赣古道的人文密码
开云娱乐官网下载 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问道罗霄——探秘湘赣古道的人文密码

“天之骄子,人间清华。问心之所属,看花落谁家……”网友浄土居士原创小赋《淋洋喜》,以表达戴家埔山沟里收纳不住的喜悦。遂川高考喜讯频传,办学成绩连年攀升,持续多年名列全省全市前茅。今年,江西遂川茶乡戴家埔有76人录取本科以上,其中13人被985和211名校录取。尤其是坐拥罗霄七座高峰、居七岭中心的戴家埔乡,今年高考拔得头筹,全县五个“清北”,一乡有其二。“罗霄茶谷龙气象,一条山沟两清华”的故事传遍十里八乡。笔者趁开学季,向学校老师求得两位学子在清华园里学习、军训的生活照片,听到“开学第一课”天之骄子们梦想的声音,并怀着对两青葱学子的家庭、乡村成长环境的几分好奇,欣然邀友前往淋洋茶谷,一探究竟。自古耕读聚精神

罗霄山大峡谷的土地分外厚重,两姓祠、三圣殿比比皆是。燕山书院、八角楼书院是这里的“文化地标”。

走进遂川茶谷,笔者分明地感受到千年传承的耕读传统和浓浓的茶文化,“八百头牛耕地,三千盏灯读书”的厚重乡风扑面而来。

立新村的村支书陈福来把我们领到李鑫家里,李建福、郭冬华夫妇笑逐颜开地迎了出来,子弟高中清华的喜悦依旧写在脸上。家中最醒目的莫过于满墙的“学科状元”“单科之星”等奖状、荣誉证书。他们介绍说,李鑫的幼儿园和小学一二年级是在厦门读的。只因为李鑫的爷爷三级残疾,手抓不拢,眼睛也废了一个,李建福只好把两个老人和小孩一起“打包”带在身边,外出打工。面对笔者狐疑的眼光和询问,女主人道:“我们打工工资不高,不图发财富贵,只图个生活安稳,家人团圆。”2014年因家中建房,举家回迁,李鑫便在家乡就学。为了养家糊口,保障小孩学业,正逢县里大力发展茶产业,李建福一家一边建房子一边开始发展产业。新种了4亩多茶叶,代管了村民十多亩,买了些制茶机,办起了一个小茶厂。小李鑫打三四年级起就喜欢跟妈妈进茶园采茶,父母给的小奖励都积攒起来从不买零食,而是买些玩具。小李鑫买了个小显微镜,弄些蚊子或小动物的血放在玻璃片上摆弄。

“庙前胜景百年岁月创伟业,山中佳境万载春秋展宏图。”另一位清华生朱羿凡的父亲直接以一幅自撰的中堂对联来迎接笔者的“云采访”,对联中的庙前即纪念神农氏的老仙庙。朱氏盛事,家族盛典。朱贞荣为儿子在家办升学宴,广东平远的梓叔也包大巴车来了个38人团,千里来贺。

朱贞荣在医院一边为患者患,治病救人;一边帮家里的妻子、老爹老妈想,在网上卖茶叶。他把他写的一大摞茶文章通过微信一股脑儿地倒给我:“每当闲暇时刻,与同事们一起品茶,便成了我最期待的时光。在这品茶的过程中,我仿佛看到了淋洋茶的发芽生长,那片孕育着它的土地,山峦起伏,云雾缭绕……茶叶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哲学和生活态度,一种对美好未来的期许。品茶,就是在品味生活的酸甜苦辣,感受时光的流转和生命的意义……”

朱贞荣认为是茶叶的特质和茶乡的山水给了他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一方宁静,一边奔波忙碌又尽可能利用一切时间的“边角料”与儿子在一起,象村里无数的人和无数双手一样,涌进茶园,加入采茶劳动的队伍。笔者发现,李、朱两家有一个共同的地方:一家几代人都是爱茶之人。两位青葱学子数学逻辑和空间思维能力,均有过人之处。

从来古道有精神

当地茶农更是眉飞色舞、喜不自禁,他们神秘兮兮、煞有介事地叙说茶乡“龙年双龙腾飞”“双鱼跳龙门”那些事。

我们惊异于在这些朴实的村民心中,居然耸立着一座饮和茶亭。30多年前,两村在分水坳上重修茶亭,把穿堂茶亭两边的门,由一大一小改作了一般大小,祈求两村雨露均沾有福同享。

饮和亭,是一处不能错过的风景。我们在村民的引导下,离开宽阔的水泥公路,徒步攀登蜿蜒的石级,望饮和亭拾级而上,如同走在一架古琴的琴键上。一袋烟工夫,有山坳若洞然,云天山树相接处,有亭翼然欲飞。饮和亭,几度翻修后,现只是平顶灰墙,没有任何雕饰。周边皆树,墙上那些颇有年代的亭序和碑记,让我如获至宝。那些镌刻在青石板上的文字,在历史时空隧道里闪耀着夺目的光芒。

《饮和茶社序》

予素有卢仝癖,每于净几明窗之下,与二三友朋煮茗,清谈嬉戏笑语,初不知人世间有饥渴苦迩。年稍涉世务事,常于五六月中,跋涉道途深林,穷谷四无人家,急欲苦茗一杯,无从而致,夫乃知行旅之困人有如是也。

淋洋为两省要冲,距大汾市二十余里,南至楚之郴州、西至楚之衡州,自龙门洞而上,至一山之垇有亭。一者松篁茂密,环绕舍旁,盛夏过其地,风习习生,能令行者止、倦者起、坐者,依恋而不欲去。余因就馆于兹,过此亭数矣。亭主人曰:“此非某力之足办也,皆此地之好义者所经营,某特主薪水之役者耳。”

……岁戊戌冬都人士酌立章程,柬余往,因叩所由来,乃知都人士自筑亭而后别邀十八友联为社,各輸金多寡不等,雇役煮茗,以休行役。

尤其让人震惊的是,据《饮和茶社义塚山碑记》记载,“饮和亭”居然还“配套”有义塚山。“吾乃湖北沔人也,遭冯夷虐,糊口于斯。兹有家人斃,愿乞一土瘗之。”碑文中“遭冯夷虐”侧记的是太平天国冯云山早年的农民起义。清道光皇帝在位期间,中国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局面,包括内部的农民起义和外部的列强侵略。据史料记载,后来太平军由遂入赣。

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由“十八友”联合发起创办“饮和茶社”,负责筹集“饮和亭”和湘赣驿道的修建和管理。饮和亭修建在淋洋圩至大汾圩和湖南下担(后称大地、清泉)古道的三岔道口上,全凭乐善好施、义捐赠予维持运转。《饮和茶社序》《饮和茶社义塚山碑记》以及《重修饮和亭序》等碑文,记载了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仲冬、1990年孟冬等数次翻修。生动优美的文字,极其完整清晰地再现了那个年代罗霄腹地、大山深处的一个古道“加油站”和“服务区”。

从淋洋圩到茶亭坳途中半山腰上,原有一沙公塯茶亭,茶亭已被雨打风吹去,而《沙公塯茶亭碑记》仍存,崇文尚义的山里人一直珍藏着此碑。有了这则碑文,我们对古之“加油站”“服务区”的理解就会更加通透。

尝考周官遗人,掌国野之道;十里有庐,三十里有宿,五十里有市 。凡以恤乎行旅之困乏也。淋洋沙公塯,路通大汾,地接湖南,诚出入之通衢,其势颇峻险,左右数里,无人家烟火……

还有更大的惊喜,与茶亭和驿道同年修建的还有八角楼书院。据当地郭氏族谱记载,当年由乡人郭赞文在淋洋古圩上创建:“书院规模宏广,气象堂皇,其所以规划必求详尽者,无非为后人读书计。亦即无非为后人求久计。揣其意曰‘吾何望哉?吾之创此书院,庶足使吾后人便于蒙学,便于经学,亦便于出所学以升诸国学、大学。’”书院创办者以兴乡学、育人才为己任,情牵万家。我们尽可以从众乡绅俯仰啸歌之中,读取先贤们对生命价值的吟唱及对精神超越的追求:“杰阁喜凌空,巍然碧树中。登临饶胜概,坐我有春风。”八角楼书院,原名桂林书院,又名魁星阁,因书院建筑中上下两层有八个角相重叠而得名。清末拔贡郭崇辉曾在书院执鞭,为勉励学子,郭崇辉曾赋诗曰:“魁星阁楼接文昌,习习风来绕画堂。寄语芝兰佳子弟,乘凉莫负好春光。”《郭氏族谱》又载:“另择田租九十五石五斗,为历年读书之费。奋力上进者每人每年准给衣食租一十石,其余赏给花红考卷费”。八角楼书院有合理的管理体制和扎实的经济基础,书院形成独立的经济体系,教师束脩和学生衣食均有保障,学习优秀者还有经济奖励。八角楼书院与燕山书院齐名,是遂川西部山区享有盛誉的两处书院代表。遂川县城西南学校项目命名为“八角楼学校”,2019年1月开始建设,次年秋季小学部正式招生办学,现已有小学和中学二部。

饮和亭永远不倒,时光小心翼翼地把它掩藏在罗霄山水里,承载着一道永不湮没的古道传奇!

八角楼书院虽已然坍毁,象一匹神马绝尘而去。然而它承载的耕读精神,活成了另一番模样,象一座高耸入云的丰碑,永远矗立在茶乡遂川的精神云天里!!

最是山河长精神

绕过风力发电场,登老仙峰,在云雾里穿行,看云朵在脚下飞行,云卷云舒。高山草甸,茶山牧场,夜市烧烤,山水民宿……问快乐几许,仙山何处?

罗霄大山的茶事业发展之快,那节奏,那气度,让人吃惊。不走近茶农,不足以破解罗霄大山神农部落的文化密码。

清秀村优秀共产党员、云雾茶业公司的陈世余自建了1800米海拔的茶叶基因库种苗基地100亩,用云上育苗、云下建园的方式,发展高标准高山茶园680余亩,带动戴家埔、大汾、营盘圩等野生茶基地有5000余亩。与此同时,他还发展了高山牛羊畜牧养殖和“茶山牧歌”茶旅民宿,实现了全产业链发展。2023年10月,公司成为戴家埔乡大力助推乡村振兴联系点,“云上清秀乡村游”深受湘赣周边县市游客的青睐。对这片青山,陈世余总有使不完的劲、流不完的汗水、说不完的故事:“自古以来,我们的头顶上有一条千年鸟道,脚下有一条通往福建、湖南和广东的古驿道。我小时候住过石屋茶亭。我常跟随父亲在这片草甸里采茶挖药材,晒干后到淋洋圩市上换取自己的学杂费。劳动的时候,抬头就能望见南风面、老仙峰、鹫峰等。相传,这一带都是炎帝神农氏尝百草的核心区域。老仙峰、鹫峰等海拔都在1800米以上。鹫峰上,有座炎帝圣母庙,千百年来,湘赣两省百姓自发纪念炎帝和他的母亲。山溪里有数不清的石臼冰壶,那是神农的洗药池和七仙女常光顾的人间瑶池。”

据《江西通志》卷四记载,北宋吉州龙泉县人郭知章撰《郡邑表记》:“龙泉据吉州上游,西扼郴衡,南控虔化,东连分水,北绾新州,固四塞之区也。”清康熙《龙泉县志》卷之一·图考引也载:“龙泉虽弹丸僻壤哉,考之方舆,固闽广荆楚之捷径也。”关于古道的由来,一直是众人心底里的一个谜团,这回总算刨到了根底。

三年前,炎陵县炎帝文化研究会的唐青平会长把笔者引入大院农场的团苍观。道长为我解开了这个疙瘩。团苍观的廊柱匾额资料显示,在唐以前就有行旅从这里跨越罗霄之脊。三位抄近道急切回乡的江右商人,在天色近黑时分被困在森林里,是半山腰上的灯光指引他们来到半山腰的寺庙中,热水热饮热被窝服侍,一夜香甜。第二天早上,神奇的庙堂和一众僧侣都不见了,只留下了一个山洞。三位江右商人大惊失色,自知遇仙人搭救,赶紧跪谢天地。从此三人本分勤奋,发了财后带头修桥修路,并在此山洞处捐建了一观,为来往商旅提供方便,扶贫救困。道观给每位乐善好施者铸造一块铁瓦,并浇铸上捐赠者的名字,盖在观顶之上。所以团苍观,又名“铁瓦观”。

罗霄山脉,是神农发现茶的地方。遂川、井冈、茶陵、炎陵等县共有一山。最高峰南风面海拔2120.4米,素有“神农峰”之称,罗霄之脊,象一道屏风,留住了温暖湿润的南风,南风面由此得名。

在老仙峰上,当地人依托一个大石窟,分别在山顶、山腰和道边分三级修建了古老仙庙,规制虽小,却用了不少的石料,其修建的难度可想而知。之后,智慧的老者们总是用一个“豆腐变石料”的故事轻描淡写地诠释艰难。从一个山洞处,搭起一个草棚,开启古道“加油站”,建设山野“服务区”,这是客家人的一大传统。古道上的赵公亭、古老仙庙、鹫峰仙庙等,都出生在这同一文化母胎里。碑文《古老仙庙序》有云:“古老真仙居于罗霄峰脉赣湘界中,传云创始于唐,芳留五朝,故名曰‘古老’。左系桥头、桂东,右係井冈、吉安。可观两省之遥,能见三邑之城。本系游览名区,实乃悠美腹地……”

铁瓦观的故事和古老仙庙的传说有异曲同工之妙,说的都是一个理:东家出钱,西家出力;张家拿米,李家献菜,所以才有道观寺庙矗立山野驿路的神奇,那便是筚路蓝缕、薪火相传、接续奋斗、共同前进、高山仰止的“古道精神”。

巍巍罗霄,一弯山路就是一条红飘带,一道山梁便是一面高扬的旗,一川碧水便是一阙山河颂!春秋回望,秋收起义,井冈烽火,一时多少豪杰,纵横驰骋,浴血罗霄。共和国记忆,红色开篇,气吞山河!站在巍巍罗霄之脊,每当云雾向我们蜂拥而来,或是从我们脚下飞掠而过,我们仿佛清晰地看到滚滚烟尘、红旗漫卷,抑或听到风中槖槖奋进的马蹄声和轧轧前行的车彀声。

雄关漫道真如铁,古道春风意盎然,而今迈步从头越。还是朱贞荣大夫的网文说得好:“高山茶,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它承载着人们的辛勤付出和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来源:中国茶叶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Baidu
map